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储能中国网获悉,8月16日上午,由中储国能、山东高速、水发集团三家企业分别投资的总装机1920MW盐穴储能产业项目在泰安肥城市签约落地,项目开工后,肥城市在建在运盐穴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3180MW,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盐穴储能示范应用基地,助力泰安打造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 同日,世界首条商业化10GWh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生产项目开工。这是当地加快新型储能未来产业发展的一大成果,将进一步放大该市在新能源领域的比较优势。 据了解,此次集中签约的盐穴储能产业集群项目有中储国能660MW、山东高速660MW、水发集团600MW三个盐穴储能项目,总投资118亿元,均采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先进压缩空气技术和中储国能全套压缩空气储能装备。这三家企业堪称国内新能源领域的行业巨头,其中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同时也是国际领先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在建和列规项目总规模达5500MW。山东高速、水发集团近年来更是持续扩大新能源版图,竞相“杀入”储能新赛道。其中山东高速首个100MW/200MWh新型储能项目已于今年4月在泰安新泰市投产,并成功入选山东省2023年度新型储能入库项目(第一批)。 这些行业巨头,何以竞相扎堆“抢滩”泰安? 这得益于泰安市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构建“441X”现代产业体系的长远布局,新能源特别是储能产业正是泰安市抢占新能源发展新赛道、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泰安从最具资源禀赋、最具增长潜力的盐穴储能产业抓起,全力打造集采盐制盐、储能储气、装备制造、源网荷储全链融合的储能产业集群,聚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储能之都”。先后建成了时为全省装机规模最大的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国际首套肥城1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全球规模最大中储国能肥城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在建设全国首套首航高科二氧化碳熔盐储能示范项目、1800MW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加上今天签约的三大储能项目,以及正在策划的全国规模最大肥城100MW飞轮储能项目,泰安已初步构建起以抽水蓄能、盐穴储能、电化学储能为支撑,制氢储能、储热储气等为辅的新型多元储能体系。 省能源局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省新型储能规模达553.8万千瓦,连续2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泰安市共建成新型储能项目3个、投运储能装机量达137万千瓦,居全省首位。预计到2025年泰安新型储能将快速发展到600万千瓦,到2030年超过1000万千瓦,建设成为全国新型多元储能装机规模最大的“储能之都”。 为推动全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省能源局等17部门于7月29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203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竞争力达到全国领先。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泰安等地布局压缩空气储能产业集群。 正是看中了这个巨大机遇,各路行业大佬纷纷布局泰安,抢占“风口”。其中,肥城市在各路资金和人才眼中格外“受宠”,肥城独有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其在竞争中占尽先机。 肥城市拥有分布在2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盐穴资源,以此为依托加速拓展新型储能未来产业赛道。通过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储国能等顶尖科研机构、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聚力打造千万吨级制盐基地、千兆瓦级盐穴储能基地、百亿级储能装备制造基地。正是看中盐穴储能风口和肥城的环境优势,中储国能、中能建、中电建等一批国企央企先后进驻。目前在建在运盐穴储能项目已有4个,总装机规模达1260MW,并先后引进10亿立方天然气盐穴储气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熔盐储能、飞轮储能等一批新型储能项目,规划建设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园,落地中储国能、首航高科等储能装备制造项目,构建起集制盐建穴、盐穴储能、多元储能、储能装备制造于一体的新型储能全产业链条,盐穴储能储气产业集群入选全省未来产业集群。 今天开工的肥城10GWh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生产项目同样是肥城布局新能源产业的关键一环,计划总投资40亿元,将建设世界首条商业化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生产线,可实现从核心材料到电芯一体化绿色制造,在全球三种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中,工艺最先进、成本最低、效能最高。该项目由海归博士宋杰领衔,其独创的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材料与电芯制备技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相较锂离子电池,低温充电速度提升50%、生产成本降低40%。此次项目建成后,可年产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10GWh,年产值达60亿元。 目前,肥城市已构建起“锂矿石加工—锂电池钠电池原材料—正负极材料—电池组件组装—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的全周期、闭环式产业链条。锂电、钠电并驾齐驱,成为肥城助力泰安市打造千亿级“泰山锂谷”的重要增长极。2023年,该市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肥城也被确定为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市。 (大众新闻记者 王洪涛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 |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