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推荐 > 会展报道

聚焦大规模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2022第七届中国储能西部论坛成功召开

2022-12-01 18:13:14 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新能源

  12月1日,2022第七届中国储能西部论坛召开。本次论坛以“大规模新能源应用与储能协同发展机制研讨”为主题,围绕储能应用、关键技术、市场机制等方面,共同探讨西部储能发展问题,推动储能在大规模新能源领域的健康发展。

  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特设北京、西安两个分会场,同时采用线上参会、平台直播模式进行,在线观看突破十二万人次。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国家能源局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刘亚芳,陕西省能源局副处长郭廷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西北分部主任、党委书记王国春,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兼电气学院院长别朝红,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陈海生分别为大会致开幕词。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主持大会开幕式。

  国家能源局原监管总监李冶、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胡卫东,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市场监管处副处长吕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教高张丽英,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伯明翰大学丁玉龙,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夏清,国网西北分部副主任、党委委员范越、张振宇,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刘太洪,国家电投集团光伏、储能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秀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资深专家来小康,国调中心特一级职员裴哲义,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专职委员、特级战略技术专家、储能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研团队总负责人郑耀东,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泓,辽宁省电力公司原总工王芝茗,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国网西北分部京交六部主任孙骁强出席会议。国调中心以及西北分部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列席会议。

  史玉波指出,西部地区风光资源丰富,在西部地区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同时,与之协同的储能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针对西部地区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史玉波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一是西部各区域应从系统角度谋划布局清洁能源、调峰电源、储能电站项目;二是借助新能源产业优势资源基础,打造储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储能产业链;三是在需要充分考虑各类储能技术成熟度和建设成本,优化技术配置,创新储能电站运营模式;四是完善电力市场体系,建立合理的新型储能成本疏导机制;五是加快推动新型储能项目设计、建设、运营、安全管理等全流程的标准化体系建立。

  刘亚芳表示,近期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研究编制大型风光基地及送出配套新型储能的技术导则。下一步,将结合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修改完善后,争取年内印发,为各地提供指导和支持。另外,刘亚芳还提出要切实加强新型储能调度运用,提高已建成新型储能设施的利用率。国家能源局高度关注近期舆论反映的新型储能设施利用率低,尤其是要求新能源项目配件储能却很少调用,甚至不调用的问题。她指出,我国西部地区新能源资源丰富,为风电、太阳能发电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广阔平台。风电、光伏快速发展,给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出了艰巨任务,也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仅陕甘宁青新5省区规划和在建新型储能合计超过1千万千瓦。为更好助力西部乃至全国新能源开发和消纳,新型储能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都亟待提高。

  郭廷波指出,陕西省力争到“十四五”末,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200万千瓦以上,引育一批具备核心技术的市场主体,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和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储能在源网荷侧的商业模式。围绕以上发展目标,陕西省将重点开展示范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机制的完善工作。2022年围绕“陕湖直流一期”配套以及“渭南新能源基地”规划建设16座共享式新型储能电站;鼓励并支持建设企业开展储热、储氢、压缩空气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示范应用;针对主流锂电池储能电站,提出了储能系统性能指标和运营生命周期的门槛性要求;实施新型储能项目属地备案管理,编制出台新型储能管理办法,明确储能电站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及市场化交易等。未来我们将积极探索具有陕西特点的碳达峰实施路径,为推动陕西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王国春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极具挑战性的战略工作,亟须加快推进基础性、前瞻性技术攻关,用新技术、新成果推动新发展。促进储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是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要求。随着西北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西北区域储能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国网西北分部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五型”现代电网(送端型、清洁型、智慧型、开放型、服务型),奋力争创“五个领先”(理念领先、技术领先、指标领先、机制领先、服务领先),努力争当能源革命的推动者、先行者、引领者。希望各位专家为我们继续多提宝贵意见,分享思路观点,共同促进储能技术在西北广泛应用,推动西北电网高质量发展,携手共创绿色发展的美好未来。

  别朝红校长在致辞中提到,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电气工程和能源动力工程都是A+的选择,学校也已经把储能列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建设了国内第一个储能学科,明年首批毕业生也将毕业。西安交大是发改委和教育部批准国家首批的储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单位。目前学校正在大力推进学科交叉,在储能系统、储能本体,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等各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快速推进。我们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激励我们在储能方面的创新,对未来的储能研究能够寻求新的思路,拓展新的途径。

  陈海生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

  陈海生指出,截至2022年10月,全国明确储能装机规划的共计27个省市,规模已达73.6GW。从各省规划来看,多数省份鼓励发展“新能源+储能”的应用模式,鼓励建设集中式共享储能和电网侧独立储能示范项目,随着我们双碳战略的推进和可再生能源占比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中储能的配置比例以及配置时长都会不断提高,长时大规模储能的建设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要实现储能产业大规模的发展,还要在技术进步、成本下降、价格机制和电力市场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加强。

  本次论坛邀请了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伯明翰大学教授丁玉龙,清华大学教授夏清以及国网西北分部副主任、党委委员范越进行主旨报告。

  丁玉龙院士在《面向碳中和的多能存储与能源基础设施》主旨报告中认为,从目前全球终端能源消费看,50%以上是热能,32%交通,17%电能,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热能将处于能量转换、存储与传输的C位。但是现有技术和大多数目前热推的新技术的能源转换效率太低,损失的大部分变成了热能,而我们的终端有需要热能,可以利用能源转换中浪费的热能从而减少对一次能源的需求。丁玉龙强调,可再生能源是免费的,但低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需要更多的空间和更多的关键(战略)原材料,以及更多基础设施投资,这些不免费也不可持续,所以说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条件,但能效同样重要,必须把能效利用提上去,才能真正实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此外,制冷对能量的需求在2060-2070可能会超过制热的能量需求,不考虑冷的问题,难以按时实现碳中和。

  夏清教授在《激励新能源和储能协同发展的机制设计》主旨报告中强调,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电网、储能、主动负荷重构能源系统,只有满足激励相容的机制,才能激活各环节的活力,激发源网荷储高效精准的互动,激励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在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市场体系中,电力现货市场可以精细刻画每一时段的电能价值,以分时容量电价度量储能的价值,进而激励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

  范越在《系统与储能》主旨报告中提到,新型电力系统的平衡特性发生转变,储能是其发展的必然需求,要以系统视角科学推动储能发展。储能在“消纳”和“保供”两方面都具有一定作用,不同风光配比对储能的规模影响巨大,大规模储能会带来巨额的电价分摊压力,联网互济可自然降低新能源波动水平,因此储能规划宜采取国、网、省三级迭代优化的方法确定规模。范越认为,系统需要“快充、慢放”型储能,充电需求对储能选择起决定作用。此外,各类储能均能在“充电积木图”上找到经济的工作位置,新型电力系统应是各类储能协调发展。

  上午的开幕式中还邀请了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市场监管处副处长吕锐、比亚迪储能市场部负责人徐清水、国家电投集团光伏、储能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秀岚分别从市场监管、电池技术、储能应用实践方面进行了报告。

  吕锐在《储能参与"两个细则"与辅助服务市场有关情况》报告中提出了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几点思考:一是辅助服务市场难以承受大规模的储能发展需求,未来调峰成本主要由新能源企业承担,随着储能并网规模越来越大,对于辅助服务补偿资金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新能源全面平价上网,对分摊费用的承受能力持续下降,市场需求与承受能力不适应的问题日益突显。二是合理形成储能参与市场价格机制面临一定困难。吕锐还指出,下一步随着现货市场的推进,各个省现货规则也不一样,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还要根据储能的现有的一些政策基础进行进一步完善,这也将成为储能下一步面临的问题。

  徐清水在《比亚迪储能:将安全、成本、效率做到极致》报告中强调,安全始终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电芯生产厂商和储能系统集成厂商,比亚迪在电芯材料选择、电池及储能系统安全评估和测试做的非常全面,此外,比亚迪储能系统充分利用集团的垂直整合技术优势,基本实现了主要核心部件的自主化生产和研发的能力,在保证安全的同时降低了系统成本。随着刀片电池运用到新一代储能系统平台中,将会给比亚迪储能系统带来质的飞跃。

  庞秀岚在《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成果分享》报告中介绍,黄河公司从2013年就开始了储能实证研究,目前已建成共和基地和大庆基地,产品实证基地主要是对比储能产品在实际户外工况条件下运行时,产品的性能是否可满足要求,系统实证主要是开展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研究,解决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等问题,使得新能源成为电网友好型的优质电源。目前就实证成果来看,储能电池本体系统效率较高,基本达到承诺值;储能系统增加PCS、功率转换器件损耗后,特别是空调或泵自耗电后,系统效率偏低。集中式布置能量损耗最高,分散式布置能量损耗次之,分布式布置能量损耗最低;系统成本来看,分布式储能成本虽然较高,但是分布式储能能量效转换率高,长期运行经济性更佳。

   随着大型储能“独立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也看到目前各省份试点的独立储能项目尚存在收益来源差异大、收益渠道不稳定,经济性不达预期等问题。如何推动独立储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成为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此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携手华能天成租赁,对全国独立储能商业模式进行了调研与研究,深度挖掘独立储能商业模式存在的堵点,形成了“独立储能商业模式白皮书”,将对推动相关政策机制、革新商业模式发挥重要作用。开幕式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和华能天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助理林佳荔女士联合发布了《独立储能投融资模式分析暨独立储能商业模式白皮书》,以期为推动储能模式创新、推动产业高速发展做出贡献。

  论坛现场推介了西北新型电力系统青年创新工程(简称“新青创”工程),“新青创”工程2022年9月15日启动,是国网西北分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服务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行动,是践行能源行业、电力企业使命责任,加快能源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双碳”行动方案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案的务实举措,为加快建成西北新型电力系统先行示范区注入了强劲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工程首批次“十个研究方向”和“二十个示范项目”均按计划顺利进行,形成了多元参与、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

  下午论坛由华北电力大学教授、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电力市场专委会秘书长郑华主持,分别邀请了国网西北分部技术中心主任段乃欣、陕西电力储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维佳,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波、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储能技术专家吴候福、北京索英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总经理欧阳超、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战略市场与产品管理部总监李秉文、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发展事业部副经理丁坤、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副总监樊苗、南京南瑞继保研究院副总工刘为群、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涛、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计划处副处长张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建学、中国绿发鲁能新能源青海分公司副总经理曾需要、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清洁能源发展研究院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滨围绕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实践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2022年,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多地规划布局了多个百兆瓦级独立储能项目,市场规模迅速爆发。在储能市场发展热的同时,也面临着源网荷储发展不够协同、新能源配置储能利用率不高、经济账仍不好算等困惑,本届中国储能西部论坛以“大规模新能源应用与储能协同发展机制研讨”为主题进行了系列探讨,希望能在促进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方带来一点借鉴和思考。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