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动态

赣锋锂业2亿元收购深圳易储:行业先锋打造储能产业链新布局

2025-02-27 16:16:03 来源:财中社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储能中国网获悉,近日,赣锋锂业发布公告,宣布以2亿元的价格收购控股子公司深圳易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深圳易储”)的全部股权,正式将其纳入直接控股范围。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增新型储能投运装机规模达43.7吉瓦,同比增长103%。此次收购是赣锋锂业抢占储能市场份额的战略之举,同时也是打造储能新产业链的关键一步。

  从间接到直接,加强协同发展

  《财中社》发现,此次收购的重点在于股权的腾挪。截至公告披露日,赣锋锂业控股子公司赣锋锂电持有深圳易储90%股权,石姣女士持有深圳易储10%股权。但在2024年10月,赣锋锂业公告,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晓申,董事沈海博,以及赣锋锂业掌舵人李良彬之子李承霖等高管计划向深圳易储增资扩股。

  增资扩股事项完成后,原股东赣锋锂电和石姣的股权被稀释,分别持股71.352%和3.568%;赣锋锂业的员工持股平台深圳聚能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7.278%;李良彬之子李承霖持股3.924%,成为第三大股东。

  这也意味着,通过增资扩股,赣锋锂业实际自赣锋锂电受让取得深圳易储 71.352%股权,收购完成后,深圳易储将变为赣锋锂业直接控股子公司。

  此次收购前,赣锋锂业虽已在储能领域有所布局,但业务协同与资源整合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与此同时,赣锋面临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01211)等巨头的竞争。宁德时代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超70GWh,占全球市场的40%以上。赣锋通过收购深圳易储,意在快速切入储能应用市场,避免在这一高增长领域被边缘化。

  相比宁德时代的强势电池业务,赣锋锂业的优势在于上游锂资源供应稳定,使其储能项目在成本和供应链整合上更具竞争力。

  而深圳易储自2024年5月成立后,迅速在储能项目拓展方面崭露头角,先后在河北威县、广东和平县、山西榆社县等地启动多个独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这些项目的总投资额超过36亿元。此外,深圳易储在山西榆社的16亿元储能项目中,采用了先进的储能系统设计,预计年产值达2亿元,年税收超过1000万元。而赣锋锂业通过直接控股深圳易储,可借深圳易储的基础优势,助力其在储能领域的快速扩张。

  多维度考量,驱动收购决策

  据公告,赣锋锂电的资产总额截至2024年9月30日为166.62亿元,负债总额为93.96亿元,净资产为72.67亿元。赣锋锂电在2024年1-9月的营业收入为26.09亿元,利润总额为-5294万元。深圳易储在2024年9月30日的资产总额为2.5亿元,负债总额为1.52亿元,净资产为9791万元,营业收入为零,利润总额为-210万元。

  赣锋锂业现有业务涵盖锂矿开采、电池制造等多个环节。在锂矿资源方面,赣锋锂业更是拥有全球范围内的锂矿布局,业务范围涵盖阿根廷、马里等地区。

  从成本角度看,自有的锂矿资源降低了原材料采购成本,使储能项目在成本上更具竞争力;从产品性能角度,稳定的锂资源供应保证了电池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有助于提升储能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进而提升储能项目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收益。通过整合深圳易储的资源,赣锋锂业有望打通 “锂矿开采 - 电池制造 - 储能电站”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在储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从行业角度来看,此次收购同样也迎合了市场发展趋势。随着各国绿色能源转型推进,新能源发电占比持续提升背景下,预计全球储能装机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国际能源署(IEA)也预测,全球储能市场到2027年将达1.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超25%。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赣锋锂业的收购也是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举措。

  政策方面,也可谓“恰逢其时”。就在上周一,2月17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储能行业的并购重组,培育全球储能龙头企业,并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赣锋锂业收购深圳易储完全契合这一政策导向,旨在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储能领域的“国家队”标杆。

  优势互补,前景可期

  赣锋锂业此次收购深圳易储,是其储能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收购完成后,赣锋锂业能够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深圳易储的储能项目资源紧密结合,进一步扩大储能市场。

  而深圳易储的能量管理系统(EMS)和储能集成技术有助于提升储能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与赣锋锂业的电池业务形成互补。深圳易储正探索“储能+虚拟电厂”模式,未来可能与赣锋锂业的全球资源网络形成协同效应。同时,通过此次增资扩股和被收购获得赣锋锂业的资金支持,可进一步在储能市场站稳脚跟。

  随着全球储能市场的高速增长,赣锋锂业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竞争力,也将推动储能行业向更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