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动态

曹仁贤: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建设,完善全国电力统一大市场

2025-03-05 19:51:14 来源:阳光电源

关键词:

新能源储能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提出建议,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完善全国电力统一大市场。

  曹仁贤代表在建议中提到,当前市场机制还存在成本传导不充分、跨区交易壁垒、绿色价值体现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新能源的市场化进程,也制约了电力市场的整体效率。

  他建议结合我国国情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在电力期货市场建立后,着重开发符合新能源发电特点的合约种类,对冲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的同时,为新能源产业明确远期价格预期,引导企业更理性调整产能投放节奏,避免盲目投资导致的项目过度集中、供需失衡等问题,赋予期货市场更大的绿色价值。并建议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发由相关机构提供来源担保的,直接区分电力来源(如风电、光伏、水电等)的绿证/绿电期货。

  另外,还建议健全绿色期货品种体系、要建立健全电力期货市场的风险防控机制。电力期货市场建立后,需要构建期货、现货市场协调机制,建立电力交易中心与期货交易所的联合监管框架,统一交割结算规则。

  《关于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建设,完善全国电力统一大市场的建议》和《关于与周边国家构建碳市场跨地区链接,推进碳市场国际化的建议》两份议案原文如下:

  关于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建设

  完善全国电力统一大市场的建议

  自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优化,推动全国电力市场体系的建设获得显著成果,“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已初步形成。电力市场运营服务基础逐步完备,反映实时电力供需的价格机制基本建立,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由2015年的0.72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6.1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升至62.7%。辅助服务市场实现全覆盖,形成以调峰、调频、备用等交易品种为核心的区域、省级辅助服务市场体系,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降低系统调节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新能源入市和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市场消纳机制逐步建立,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新能源项目的上网电量原则上需全部进入电力市场, 这意味着我国新能源发电从保障性收购、有序入市进入到全面入市阶段,全国电力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再次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给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与入市交易不仅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加剧了电力现货价格波动,对相关企业尤其是新能源发电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造成巨大挑战。此外,当前市场机制还存在成本传导不充分、跨区交易壁垒、绿色价值体现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新能源的市场化进程,也制约了电力市场的整体效率。

  为有效缓解电力现货价格波动带来的新能源投资收益风险,推动电力要素畅通流动,提升新能源发电的接纳能力和绿色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落实“双碳”目标,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布局,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结合我国国情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在我国西北可再生能源富集区或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域成立电力期货交易所,或在现有期货交易所研究、增加电力期货品种,进行试点交易,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后再扩大交易范围。建立起覆盖不同区域、不同负荷特性、不同交割周期的多种类期货合约,逐步扩大市场参与者范围,提升市场活跃度。同时本着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精神,建议积极与香港等金融市场合作,提升市场规模和影响力,推动金融创新,提升全市场的运行效率。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加强期货市场与现货及中长期市场的协同,研究引入合理的期货合约分解机制,加强长周期期货合约流动性。

  结合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建议在电力期货市场建立后,着重开发符合新能源发电特点的合约种类,对冲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的同时,为新能源产业明确远期价格预期,引导企业更理性调整产能投放节奏,避免盲目投资导致的项目过度集中、供需失衡等问题,赋予期货市场更大的绿色价值。具体而言,建议针对风光发电特点开发分时段(如光伏午间出力高峰时段)、分季节(如风电冬季高发期)的期货合约。对于中长期市场已存在类似合约的区域,则开发与之相匹配的新能源期货合约。

  建议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发由相关机构提供来源担保的,直接区分电力来源(如风电、光伏、水电等)的绿证/绿电期货。在提供更多风险对冲工具的同时,利用公开、透明、标准化的期货市场力量,牵引促进我国绿色电力来源证明的标准化和公允性,以期货市场为桥梁,加速国内外绿色证书的互认,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绿色溢价。

  建议健全绿色期货品种体系,推进碳排放权、气象指数等期货品种的上市,增加新能源企业的风险管理维度,扩大参与者范围,充分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助力我国社会进行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建议建立健全电力期货市场的风险防控机制。电力期货市场建立后,需要构建期货、现货市场协调机制,建立电力交易中心与期货交易所的联合监管框架,统一交割结算规则,信息互通共享,共同促进市场的平稳运行。面对各类风险,建立从预警到应急处置的全链条风控体系,明确电力期货的跨市场风险处置流程,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市场交易的同时,需加强监管干预,避免过度投机。

  关于与周边国家构建碳市场跨地区链接

  推进碳市场国际化的建议

  2024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就《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下的碳信用标准及其动态更新机制达成共识,为全球各国开展碳交易合作奠定基础,各国、各区域的碳市场未来可以在这一框架下实现链接与流通。

  2023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为新时期全国碳市场建设指明了方向。全国碳市场自启动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市场运行和整体表现优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建设初期,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相关建设和运行情况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然而,我国目前尚未与其他国家签订碳市场合作的相关协议。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助力我国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实现,增强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开展多层次碳市场区域合作,与周边国家碳市场实现跨地区链接

  1.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推动与周边国家碳市场的链接,推进区域碳市场互联互通。通过与周边国家合作,建立区域碳市场,制定统一的交易规则和监管框架,同时保留各国碳市场的自主性。通过区域互联互通,可扩大我国碳市场的影响力,并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更多碳信用品种选择。

  2.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展联合碳减排项目,如将我国先进的低碳技术和成熟的碳减排解决方案应用于其他国家的减排项目,帮助当地企业提升能效、降低碳排。这些项目产生的碳信用可用于双边交易,既帮助周边国家实现减排目标,也为我国低碳企业出海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二、与周边国家建立碳交易市场合作与交流机制,推动区域碳市场能力建设

  一些周边国家在碳市场建设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政策框架和技术能力,建议我国通过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帮助这些国家建立自己的碳交易体系。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和技术交流活动,帮助周边国家提升碳交易水平。与周边国家共同建立区域碳市场合作平台,促进区域碳市场的长期发展。该平台可包括政策对话、经验分享、减排方法学开发等功能,为区域碳市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这一平台,各国可协调市场链接,解决跨境交易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推动区域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基于巴黎协定第6.2条和第6.4条,推进碳市场国际化

  1.建议推动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化。基于巴黎协定第6.4条国际碳市场机制,加快我国自愿减排机制与全球市场深度融合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碳信用开发与交易,提升国内碳信用产品的国际认可度;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合作机制,探索"碳信用+绿色金融""技术转移+碳信用"等国际新型合作模式,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寻求国内减排项目发展新机遇。

  2.建议基于巴黎协定第6.2条,与周边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碳市场合作的相关协议,明确碳信用交易的技术标准、核算规则和监管机制,推进国际可转让减排成果(ITMOs)的交易。发挥我国在绿色技术、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优势,为周边国家的减排项目提供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或清除量的国际转移和交易,助力我国和周边国家实现NDC目标。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