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推动超级电容器、铅碳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技术攻关,发展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 三峡集团在新型储能领域超前布局,2021年就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布局建设了国内新型储能类型最多的创新示范基地,集成7类新型储能技术实证平台。 2024年,该基地顺利完成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攻关任务,实现满负荷并网发电及关键核心技术100%国产化;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钠离子电池储能数字孪生体亦完成系统搭建;基地成功入选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目清单。 储能筑基 破解风光波动困局 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上,排列的储能集装箱与旋转的飞轮装置,构成三峡"源网荷储"试验基地的核心场景。这里正破解新能源发展的世界级难题——风光发电的剧烈波动。 风电、光伏发电具有天然不稳定性:云层移动会导致光伏功率骤降,风力变化在极端情况下可使局部单机出力分钟级波动超50%。这种波动性发电曲线威胁电网安全严重时可能引发电网崩溃。储能技术通过实时充放电,将波动电能转化为平稳输出,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锚"。 去年10月,基地内10兆瓦多源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实现全功率并网,最大输出功率达11.4兆瓦,以4兆瓦/分钟的升负荷速率精准匹配风光电源波动需求,标志着三峡集团在长时储能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配套研发的“风光氢火/水储一体化发电优化技术”,通过“制氢削峰、火/水填谷、储能跟踪尖峰”的系统方案,破解了大型风光基地电力送出与制氢经济性难题,为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我们聚焦新能源波动性,让每一度绿电‘发得出、存得住、用得好’。”研究员毕然说。 创新突破 领跑多条储能赛道 走进乌兰察布试验基地,直径2米的“元素钟”引人驻足——铁、锂、钒等符号标记刻度,诉说着人类储能技术演进史。 如今,这里的7种新型储能技术正书写新篇章:全球首台储能型固态锂离子电池示范系统循环寿命超6000次,较传统液态电池安全性能和能量密度大幅提升;300公斤飞轮储能设备以毫秒级响应速度守护电网频率稳定,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装备;钠离子电池在2P功率下循环寿命突破10000次;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钠离子电池储能智能运维平台能基于数字孪生、三维温度场重构、DeepSeek等关键技术助力实现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场站的智能化升级... “钒元素曾是航空航天‘维生素’,如今化身长时储能‘耐力王’。”研究员吴卓彦指着全钒液流电池介绍。该技术凭借20年循环寿命、无燃爆风险等优势,即将在新疆吉木萨尔启动全球最大规模应用——配套1000兆瓦时储能系统,支撑光伏电站并网与消纳。 目前,团队已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攻克系统集成难题,实现液流电池在沙漠大温差地区可靠应用,为沙戈荒地区清洁能源消纳提供“三峡方案”。 示范引领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在基地中控室,能量管理系统实时调度光伏发电、储能充放与电网负荷。 “这套系统已在四子王旗新一代绿色友好电站应用,预计年发电量达63亿千瓦时。”基地主任韩俊飞表示。 作为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该基地汇聚了国内最新的储能技术,其中压缩空气储能首创模块化地上储气库,打破地质条件限制,结合槽式光热系统,储释能效率达行业领先水平。 技术创新离不开跨界协同。基地联合联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20余所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和院校开展攻关,承担5项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2项内蒙古重大专项。 青年科学家谢宁宁在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高峰论坛分享的“多源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正是产研融合的典范,这项技术已成功完成了全功率储释能过程试验,实现主机设备100%国产化。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规模化推广与应用,将对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显著的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 科普赋能 培育创新生态 2024年,乌兰察布基地获评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普基地”,这也是三峡集团继“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第二个电力科普基地。 基地内,储能检测实验室与仿真平台向高校开放,年接待实践学生超500人次,压缩空气储能设备通过气球打气演示科普原理,吸引社会公众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 “我们既是技术孵化器,也是人才成长沃土。”韩俊飞说。这支平均年龄35岁,博士占比超八成的团队,已经孵化2项三峡集团“揭榜挂帅”项目,申报专利百余项。 “我们将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推动储能技术规模化、产业化,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科技动能。”三峡科研院院长、党委书记刘笑驰表示。 目前,基地技术成果已带动远景能源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内蒙古草原,预计三年内形成百亿级新能源装备集群,为“双碳”目标实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三峡力量”。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