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在成都,我们的科技创新成果真正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3月29日,在成都举行的2025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陈永翀向红星新闻记者展示了一组特殊电池——全球首款本征安全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这项革命性技术不仅入选当天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更在成都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一跃。 记者了解到,该技术突破性地采用“固液分离”模式,将未注液电芯与组柜系统分离,实现生产、运输、应用、回收全链条本征安全。“传统储能电池像封闭罐头,我们则打造了可呼吸的生命体。”陈永翀用比喻解释技术创新点,电池壳体设有管道与外部安全系统实时联动,配合多孔超厚电极结构,成功破解大容量长时储能的安全难题。 这项始于2010年北京实验室的原理研究,历经13年技术攻关,最终在成都结出产业硕果。 2019年的转折点成为技术落地的关键。“当时承担成都市储能产业规划课题,让我看清了成都的独特优势。”陈永翀回忆道,成都不仅是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胡焕庸线”关键节点,更具备“可进可退”的区位优势:向西可辐射西北地区新能源应用市场,向东可连接川渝产业基地。2023年,他带领北京团队整体迁蓉,成立好风光储能技术(成都)有限公司。 “我们在武侯工业园建设的全球首条100MWh示范产线,2024年7月首批电池产品已试生产成功。”陈永翀透露,产品已通过外部强制短路、内部短路等本征安全测试,目前储能电站示范应用与商业推广同步推进。 目前,陈永翀团队采用了“1+N+M”产业布局,“1个成都总部基地负责研发制造,周边优选N个电芯部件制造基地,在全国及海外地区布局M个园区建设组柜系统集成应用基地。”这种“成都智造+全球应用”模式已获市场认可。他透露,公司已与韩国、中东合作方就海外建设电池组柜系统生产线达成合作意向,成为目前唯一进入市场应用的中国原创储能电池技术。 随着意向订单进入交付阶段,团队开始新一轮产业布局。“今年重点是扩大本征安全电池储能系统的示范应用,但要实现大规模制造,还需要更大规模的园区支撑。”陈永翀表示,目前正与多个产业园区接洽,计划在成都及周边建设升级版商业产线。“从2019年为成都做产业规划,到如今在这里实现从0到1的突破再到规模产业化,这个城市证明了科技创新落地的无限可能。”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