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记者 舒娅疆 全钒液流电池(以下简称“钒电池”)被认为是“储能应用新秀”,受到市场诸多关注与期待。 近期,钒钛股份、新筑股份、永泰能源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继披露有关布局钒电池产业的新计划或新进展,产业化发展呈现加速状态。 接受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表示,2023年以来,一大批百兆瓦级别的钒电池储能电站已经在各省完成项目申报,这部分百兆瓦钒电池电站将于2024年、2025年陆续装机投运,实现大规模并网应用。在政策扶持和产业链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钒电池产业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产业链已形成 1月17日,钒钛股份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与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融科”)签订《2024年钒储能原料合作年度框架协议》,约定双方采取多钒酸铵原料购销的合作模式,2024年预计总数量1.6万吨(折合五氧化二钒)。这是继2023年钒钛股份向大连融科销售钒产品8700余吨(折合五氧化二钒)后,双方合作的再度延续。 作为国内主要的产钒企业,钒钛股份近年来持续强化在钒电池领域的业务布局。公司此前与大连融科共同成立了合资公司,合资公司钒融科技的2000立方米/年电解液产线于2023年5月份完成设备安装和热负荷试车调试,并开展试生产有关工作。据介绍,后续钒钛股份还将与大连融科共同投资建设60000立方米/年钒电解液产线,共同推动钒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发展。 作为新型储能之一,钒电池具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极长、环境友好、响应速度快、容量规模易调节等优点。当前,国内的钒电池产业化正在加速推进。 除了钒钛股份,不少A股公司也在积极推进钒电池领域的业务布局。2023年7月份,昆仑万维宣布控股子公司北京绿钒和承德燕北合作成立钒电池电解液制造合资公司,拟分期推进钒电池电解液项目。2023年12月份,永泰能源披露了其所属德泰储能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投资新加坡国立大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科技初创公司的公告,据介绍,此番投资将推动永泰能源的钒电池全产业链发展步伐。新筑股份亦在2023年12月份宣布与大连融科等三方签订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通过四方深化合作,共同建设打造钒电池制造基地与应用场景。此外,中核钛白、海德股份等公司涉足钒电池领域也受到关注。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我国钒电池产业目前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钒电池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如电解液、质子交换膜、电极、双极板等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速,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钒电池在安全性、循环寿命、环境友好、响应速度和容量规模调节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新能源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有望成为主流技术 目前,钒电池产业被认为正处于发展初期,其未来发展前景乐观。 新筑股份认为,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钒电池历经30余年的发展,示范项目运行多年、产业链逐步成型、全生命周期成本具备较好的竞争优势,行业正处于“示范项目”商业化应用阶段,未来5年有望成为钒电池在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爆发的第一阶段。 钒钛股份表示,2024年公司和大连融科签订的钒产品销售量同比翻倍,以及从市场报道的多个钒电池项目开展招标及多地进行钒电池项目签约的情况来看,钒电池储能产业商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公司对钒储能市场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中邮证券预计,2025年我国钒电池占新型储能累计装机渗透率将从2021的2.44%提升至接近20%,随着国内企业在电解液、质子交换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环节不断推进产品,目前已形成了初步完整的钒电池产业链,未来在政策支持下有望实现从1到10的腾飞。 分析人士认为,政策支持、资源优势、性能优势将是助推我国钒电池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同时,行业的成长还需要在成本、核心技术等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 万创投行董事总经理时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于锂电池,我国在钒电池的资源端具备优势,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数据,全球已探明钒矿储量共计2200万吨,其中,中国储量达950万吨,占比达43%;在技术层面,钒电池由于在循环次数和安全性方面具备较优的性能,因此在长时储能方面具备优势。“上述因素使得我国钒电池产业具备了规模化和商业化发展的基础,未来,随着钒电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和技术的持续提升,其有望成为大规模储能的首选技术之一。” 时丰还表示,钒电池在前期的较高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化发展,使得商业化进程比较缓慢;产业链中,离子交换膜目前的国产化率也较低。“总体来看,钒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快。”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则表示,钒电池产业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既是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也是国家战略布局与产业政策的具体体现。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一领域,竞争将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