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财经

光储充一体化续航绿色出行

2024-06-22 10:10:58 来源:中国能源报 姚美娇 杨梓

关键词:

新能源储能

  随着光伏、储能的快速发展,二者与充电桩的有机结合,或有利于形成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为能源转型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重庆明月湖超充示范站

  今年以来,浙江、海南、江苏等地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投入运营的消息接连不断。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光伏、储能的快速发展,二者与充电桩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为能源转型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多地争相布局

  近日,由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建科工智慧停车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重庆两江新区首个“光储充放检”一体化超充示范站——明月湖超充示范站正式投入运营。

  5月16日,海南交投&华为保亭服务区“光储充”一体化样板点正式落成,在实现光伏并网的同时完成光储充一体化建设。

  5月,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新建成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驿站,也在宁波杭州湾新区庵东镇富北村投入使用,驿站内建有3个快充桩和2个充放双向互动的V2G充电桩,屋顶光伏板日均发电量达720千瓦时,配置100千瓦/200千瓦时的储能柜。驿站内的负荷、光伏、储能、空调情况等数据,通过平台集中管理,可实现台区自治。

  “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储能技术快速发展以及电池成本不断下降的支撑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光储充一体化建设。同时,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光储充一体化发展。”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例如,今年4月,工信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到,分布式光伏覆盖较好的农村地区,可结合实际建设光伏发电、储能、充换电一体化的充电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出行服务处处长闻静近日公开表示,在公路沿线充换电基础设施方面,下一步将推进服务区光储充/换一体化应用,统筹推动收费站闲置用地建设充电设施,加强服务区充电服务信息共享共用,探索公路服务区电动重卡换电。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不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参与了光储充一体化的研发建设,而光储充一体化涉及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充电运营商等,产业联动效应让光储充一体化模式持续升温。

  实现能源高效利用

  章弘认为,光储充一体化可以解决当前行业面对的诸多难题,首先,可以缓解充电桩用电对电网造成的冲击,真正实现清洁电力、绿色出行;同时,相较传统充电桩,光储充一体化模式节省了运营成本、能够助力能源可持续发展。

  在纪雪洪看来,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还有助于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光储充一体化是把光伏、储能和充电桩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微电网。一方面实现了绿色能源供应,另一方面,三者配合下可实现削峰填谷,降低车辆用能成本。此外,光储充一体化把发电、充电、停车系统结合在一起,还能实现城市空间高效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纪雪洪表示,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可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盈利空间更大。

  ▲重庆明月湖超充示范站

  以华为数字能源推出的光储充1+4+X融合方案为例,通过光储充协同调度,可降低变压器容量约40%,提升光伏发电自消纳比例约50%;储能削峰填谷,平移充电需求,降低充电成本约20%;提升充电桩的使用率约30%。

  协同合力推动商业发展

  不过,受访人士表示,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章弘分析指出:“第一,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初始建设成本高。如果场景定义不准确,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第二,光储充一体化技术还不够成熟,光伏发电、能量存储和充电系统之间的协调与管理存在一定挑战;第三,运营方面系统策略、经营模式不成熟,且后期维护和运营也需要一定成本。”

  章弘建议,一方面,应进一步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化参与机制。“另外,要加大车网互动、能源互联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推动车辆绿电补能,同时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提升核心技术研发的效率与成果,加快车网互动技术创新突破,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纪雪洪认为,相关企业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设备研发制造优势、用户优势等,并进行资源整合,找到可良好运行的商业合作方式,使得企业在进入光储充一体化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各自所长,系统降低相关成本,实现光储充一体化的快速推广。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