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财经

我国储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市场前景广阔

2024-11-17 21:17:49 来源:经济日报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储能产业是加快推进碳中和进程、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旨在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更好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领域应用需求。当前,我国储能产业发展情况怎样,未来趋势如何?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高东升表示,近年来我国储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新型储能产值突破3000亿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生态初步形成。据了解,在政策机制和市场驱动下,我国已经逐步建成了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表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260亿千瓦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约620小时,有效支撑了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可靠供应,成为未来零碳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到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有望达到22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储能技术不断取得创新突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发布了纯电续航400公里以上且兼具4C超充能力的增混电池——骁遥超级增混电池。据介绍,该电池通过续航、补能、安全和耐低温等技术创新,一方面,让车主告别传统增混车型因纯电续航短而带来频繁充电的烦恼;另一方面,凭借“充电10分钟,补能超280公里”的超充表现,解决了增混车主的补能焦虑。

  材料是储能产业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最关键的上游产业。随着储能行业的发展,相关材料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在储能新材料企业俊杰材料公司,该企业总工程师李洪发向记者展示了公司的拳头产品——蜂窝陶瓷、陶瓷坩埚和高纯氧化铝等储能材料。李洪发介绍,近年来,凭借区位与技术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处于行业前列,这些产品有的是打造“零碳工厂”的强兵利器,有的是新能源正负极材料生产的“必需品”。

  近日,以“谱全球储能新篇 筑安全绿色高地”为主题的2024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省宁德市举办,与会的中外院士专家认为,未来10年,储能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认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的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二是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电力保供和系统稳定两大安全挑战,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建议进一步加强引领,完善运营机制,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健全标准体系,建立碳足迹的管理体系,更好发挥储能的集成保障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表示,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加快能源转型,推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新型储能技术面临安全挑战、地域和时长等局限,特别是缺乏大型的长时储能,储能的容量和功能解耦成为发展新型储能技术的关键因素。

  宁德市贸促会副会长吴绍建告诉记者,本届博览会吸引了宁德时代、云裳新能源、国宁新储、ABB集团等一大批新能源及储能行业企业,同时邀请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展,新能源电池、光伏发电组件、能源管理系统、新能源材料、新能源终端等领域的最新技术与产品齐聚亮相。

  作为“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近年来,宁德市在储能赛道上抢先开跑、持续领跑。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表示,目前,宁德在储能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超40%,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2030年将突破2000万千瓦,有望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今年储能大会期间,宁德市新对接产业项目45个,计划总投资1010.2亿元,涵盖新型电池、新型储能系统、新材料、电动船舶、现代服务业等。这些项目的签约将助力宁德提升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记者 刘春沐阳)

  来源:经济日报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