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峰、电力保供压力不断增大,作为重要的灵活性调节资源,新型储能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客观需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通过五大重点举措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其中最直观的反映就是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持续扩大。与此同时,系统调峰需求激增、电力供需阶段性矛盾凸显等问题,也对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对加速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型储能三年冲刺1亿千瓦目标 ∨ 所谓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机械储能等。 相较于传统储能,新型储能环境适应性更强,能够灵活部署于各类应用场景。正因如此,新型储能也被形象地比喻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充电宝”,可实现用电高峰时放电、低谷时充电。 为加速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在总体目标方面,《行动方案》明确提出,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行动方案》明确,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考虑与“十五五”能源规划有效衔接的前提下,要统筹新能源消纳、电力保供需求和各类调节性资源规划建设情况,研究提出2025—2027年新型储能发展目标,预计三年内全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2027年底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今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到9491万千瓦。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差异明显,需统筹谋划路径布局,科学部署、有序推进。其中,加速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恰逢其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阶段最为经济且行得通的应用道路和方向,正是强化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的结合,比如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技术突破。 在李亚栋看来,储能技术与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结合应用,可能是实现未来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重要手段。这还有赖于政策层面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营造出有利于储能行业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此外,在商业模式方面,储能行业的盈利模式也可探索在电力辅助服务以及输配电等领域的增长潜力。 李亚栋认为,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对于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而新型储能向着规模化建设目标迈进,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需求,从而减少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耗。 多路径推进与完善市场机制并举 ∨ 近年来,我国储能行业在经历飞速增长之后,正面临市场供需失衡、产能过剩以及同质化等一系列挑战,对此,《行动方案》的实施无疑为化解挑战、主动破解当前储能利用率不足迷局提供了新的契机。 “《行动方案》积极回应新型储能行业关切,提出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五方面举措。”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是促进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拓展,主要包括推进电源侧储能应用、拓展电网侧储能应用、创新多场景应用模式等。二是推动新型储能利用水平提升,主要包括推动新型储能调控方式创新、合理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提高新型储能调度适应能力等。三是引领新型储能创新融合,主要包括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实施储能产业创新工程、推广试点项目应用等。四是加强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加强关键领域标准制修订、持续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等。五是加快新型储能市场机制完善,主要包括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加快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建设等。 其中,在备受关注的完善市场机制举措方面,该负责人指出,为推动新型储能更好适应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行动方案》从推动“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研究探索爬坡、转动惯量等辅助服务品种,推动完善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容量电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快完善市场机制的方向。同时,要求各地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现货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合理形成新型储能充放电价格。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各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提高,储能技术创新正在成为解决能源存储和调度问题的主要手段。”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丛屹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在这个背景下,加快推进储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已经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其间不仅需要契合当前储能行业挑战“对症下药”针对性施策,更要充分完善市场化机制,从电力体制改革层面深化推进。 不难预料,面向“十五五”,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将呈现技术多元化、应用场景化、运营市场化三大趋势。业内也普遍预期,随着绿证交易与碳市场衔接机制完善,储能项目的环境价值将在数字孪生、区块链技术的助力下,力促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更趋完善合理。 在丛屹看来,只有在市场的作用下,储能产业的发展才能更加灵活和高效。首先,要不断优化提升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的有序竞争,进而促进储能产品的创新和升级。市场的竞争机制可以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更新、更优质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在市场上选择到更加符合自己需求的储能产品。 其次,市场有效才能促进储能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激发、释放市场需求,并通过市场需求反馈,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优化和升级,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利用市场的信息反馈,提高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水平,提升自身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最后,市场环境必须是开放包容的,以促进储能产业国际化。市场的开放和竞争,不但有利于促进国内外优秀的数字化、智能化企业进入储能领域,带动全行业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进储能技术融合创新,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拓展市场,增强我国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优势,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和普及。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