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财经

储能赛道大爆发!多行业跨界涌入,光伏组件巨头带头“分食”

2025-11-22 19:36:28 来源:华夏时报

关键词:

新能源储能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佳佳 李未来 北京报道

  光伏圈不断传出跨界储能行业的信息。

  近日,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合光能”,688599.SH)自愿披露斩获海外储能大单的消息。在此之前,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刚刚公示了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隆基绿能”,601012.SH)收购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精控能源”)股权案。隆基绿能拟通过收购股权、增资入股、表决权委托的形式,取得精控能源约61.9998%的表决权,正式切入储能赛道。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能源装机量持续增长,电网对系统灵活性的要求日益提升。在储能成本下降至当前水平后,其已成为保障系统灵活性的关键力量。因此,光伏装机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储能市场规模必然随之增长,这也是隆基选择在此节点收购储能企业的核心逻辑。这与光伏行业爆发期时,收购组件企业的布局逻辑十分相似。如今,像天合光能这类早期布局储能的光伏企业,不仅斩获海外大额订单,整体利润率也不错。”

  光伏企业竞相入局

  当前,国内储能市场中主要有三类玩家,第一类是储能品牌商,第二类为锂电池企业,第三类为从光伏、风电等领域跨界而来的企业。

  随着新能源领域的热度攀升,上市公司纷纷跨界储能赛道,其中不乏锅炉、水利、空调、光伏、工程机械、电脑配件、环保、互联网等企业,甚至食品、教育行业的企业也纷纷按捺不住,试图分一杯羹。据业内统计,2022年至今已有22家上市企业跨界投资储能。

  在隆基绿能正式跨界储能之前,阳光电源、阿特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多家光伏龙头已率先布局。

  据公开信息,精控能源成立于2015年,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业务。公司业务已覆盖中国大陆、欧洲、北美、澳洲等多个关键地区。公司在全球储能系统直流侧集成商中排名第二,在国内工商业储能系统集成领域位列前六。收购交易前,自然人合计控制精控能源44.79%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单独控制精控能源。交易后,隆基绿能将持有精控能源61.9998%的表决权,并单独控制精控能源。

  实际上,今年9月,市场上便流传起隆基绿能入局储能的消息。从时间点来看,比其他光伏企业稍显滞后。此时,选择收购一家成熟的储能企业,或许可以降低试错成本与市场风险,更为稳妥。此次,隆基绿能的跨界,也被业界视为补齐其储能短板的关键举措,真正实现光储氢一体化。

  隆基绿能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李振国最近公开表示,单一的清洁发电并不足以构建一个稳定、可靠、有韧性的零碳能源体系,他坚信到2050年,通过光伏、储能与氢能三大支柱的深度融合,必将构建一个能源自我更新、互联共荣的生态系统,并称之为“无限可再生”。

  对于光伏企业扎堆布局储能行业,彭澎向记者分析表示,核心优势在于其渠道优势。原来投资光伏电站的新能源投资方,也将会是未来储能电站的核心出资群体。光伏制造业领域有很强的渠道优势,他们在推广光伏设备时,很容易将储能设备协同销售出去。这也是天合储能等企业虽成立时间不长,却能在海外市场拿下大额订单的关键原因。

  鑫椤资讯锂电分析师张金惠也表示,风光储是一个共同的销售系统,跨界储能整体门槛不高,采购电芯来做系统;核心还是让销售体系、客户关系整体创造更高的价值。他认为,光伏企业跨界储能行业影响不大,各凭本事招投标,发挥各自的渠道优势。

  跨界玩家打法不一

  从率先布局储能的光伏龙头来看,企业的切入策略、发展路径各不相同,业务推进程度也存在差异。其中,天合光能、阳光电源和阿特斯在储能出货方面已经形成规模,并在业绩表现上贡献较大。

  天合储能作为天合光能旗下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核心板块,其早在2015年便已成立,公司布局了储能系统中的电芯,已达到100%自供,具备从电芯到直流舱、再到交流侧系统的全栈研发、生产与交付能力。2024年,天合光能的储能出货量达4.3GWh,累计出货超10GWh。

  今年第四季度以来,天合储能出货量迎来突破,预计单季度出货量将突破5GWh,接近去年全年出货量。公司储能业务2025年全年出货目标为8GWh,2026年出货量规划将在今年基础上实现近乎翻番。

  今年前三季度,阿特斯实现营收312.7亿元,实现扣非净利润11.2亿元。2025年1—9月,公司大型储能产品出货达5.8GWh,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三季度出货达 2.7GWh,同比增长50%。阿特斯直言,储能板块为公司第三季度整体业绩作出了突出贡献。

  光伏逆变器巨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和PCS均获得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收入178.03亿元,同比增长127.78%,占营收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25.20%提升至40.89%。

  晶科能源的储能之路开始于2020年,公司2024年全年储能系统出货量突破1GWh,2025年全年出货目标是6GWh,目前,公司在建的有12GWh储能集成系统和12GWh储能电芯项目,计划总投资84.3亿元。

  晶澳科技2022年开始布局储能,之后又成立了光伏与储能事业群。晶澳科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提出了“光为体,储为翼”的核心战略,已发布覆盖电源侧、电网侧与用户侧的七大典型储能解决方案。

  2025年半年报披露,晶澳科技的户用光储系统于2023年在欧洲率先出货,2024年在非洲和南美洲也实现出货,同年,公司工商业储能产品在国内外成功出货。不过,从业绩来看,今年上半年,公司九成收入仍来自光伏组件。

  晶澳科技更多的是向外部寻求供应链合作,11月6日,晶澳科技与储能电芯供应商楚能新能源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7日,晶澳科技的工商业储能产品顺利通过了全球权威安全认证。

  全球储能市场大爆发

  引人深思的是,光伏龙头集体“业务换挡”背后,有着双重驱动因素。从内部因素看,光伏组件领域同质化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受挤压。从外部因素看,储能赛道溢价空间更高,全球储能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

  相关数据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合计为430GWh,不仅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还超出30%。其中,第三季度出货量为165GWh,同比增长65%,涨势迅猛。

  二级市场同样火热,储能板块三季度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赛道”。Wind数据显示,储能指数第三季度单季涨幅高达50.85%。今年以来,储能指数整体涨幅已超60%,不少储能概念股翻倍。

  这一轮高景气背后,是中国新型储能产业从商业化初期迈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跃迁。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已跃居世界第一。另据《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

  今年以来,国内储能电芯持续紧俏,“一芯难求”成为行业常态,头部电池企业处于满产状态。高工产研预计,2025年四季度行业仍保持供不应求、满产满销的态势,全年储能锂电池预计总出货量达到580GWh,增速超75%。

  与此同时,储能产业正从政策驱动的“可选项”转变为市场驱动的“必选项”。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背景下,中国储能企业不仅在国内加快布局,更迎来海外市场的集中爆发期。放眼全球,储能市场呈现“中美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同时新兴市场也在快速崛起。

  记者了解到,美国是全球新型储能第二大市场,以电网侧储能为主;俄乌冲突后欧洲加速能源转型,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通过补贴与市场化机制推动储能规模化;中东地区尤其是沙特,正在通过新能源项目替代传统化石能源,配套储能设施的需求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因缺电问题与能源规划加速光储渗透。澳大利亚的储能市场在燃煤机组退役步伐加快、政府政策持续加码、电价频繁大幅震荡的多重作用下,今年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爆发。

  储能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带动了上游锂电材料价格的上涨。近期,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碳酸锂等锂电材料价格大幅攀升。其中,电解液的关键原料六氟磷酸锂的价格在约4个月的时间里大涨近250%,11月18日报价为17万元/吨。

  另外,隆众资讯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Li2CO3≥99.5%)今年6月份主流价格在6万元/吨,而11月18日报价94050元/吨,较11月17日的90350元/吨,一天就涨了3700元/吨,涨幅约4%。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