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行业访谈

广东省能源集团董事长李灼贤: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2022-05-20 11:18:2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能源行业双碳

专访广东省能源集团董事长李灼贤:绿色升级,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能源行业作为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影响深远,在此背景下,能源企业转型发展成为行业热点话题。“双碳”目标是一场新的革命,将推动我国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向以新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结构转变,这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展如何?“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能源领域应该如何发力?

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8日,其前身广东省粤电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家因“厂网分开”电力体制改革而组建的发电企业。核心产业涉及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天然气等,上下游产业涉及煤矿、航运、港口、金融业、综合能源服务等,遍布广东全境并延伸至省外和海外,已形成以能源为核心、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广东省能源集团,对话董事长李灼贤,讲述做优做强主业,以能源生产供应为战略核心业务,以能源资源保障为战略发展业务,以能源综合服务为战略培育业务,以能源金融服务为战略支撑业务,奋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能源集团。

南方财经:能源集团在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研发机构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等方面有哪些创新亮点?

广东省能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 李灼贤:

近年来,国家和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发展新优势。能源集团紧密围绕我省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的战略目标,践行“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完善集团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创新强基立身,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2017年以来,集团研发投入增长超16倍,新增省市级研发机构11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实现了主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成果申报“全覆盖”,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项、新增授权专利480件、软件著作权82件。去年,集团牵头承担的“引领典型行业率先碳达峰的质量基础协同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获批列入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并已开展实施,国内首个百千瓦级高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3项研发技术列入广东省重大技术攻关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创新方面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全面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集团始终坚信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未来,所以在坚持和巩固电力企业原有生产技术工作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完善有利于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2019年研究制定了集团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举措,当年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集团的科技创新平台。2020年,成立集团科技创新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进一步整合内外部专家资源,更加有效统筹科技创新力量、更加科学规划科技创新技术路线和研发项目。2021年,编制集团“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聚焦碳排放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数字能源、能源安全可靠与高效利用、新业态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五大方面,系统谋划集团“十四五”科技创新。截至目前,集团已形成“1+5+N”的创新研发体系,企业内创新热情得到充分激发,各层面的研发创新得到有力推进(“1”:1个研发总部,“5”:5个业务平台公司专业研发中心,“N”:N个研发成果转化实践及示范基地)。

二是着力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集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近五年来,共招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205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约1800人,目前,集团14200余名员工中,有超过7600名工程技术人才,占在职员工总数的52.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超过5500人,是集团生产经营和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集团不断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以市场化方式引进的科学技术研究院职业经理人是“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目前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已有博士7人(其中博士后4人),科研团队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超过80%,员工平均年龄36岁,已初步建设起一支年轻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2020年,集团申报的博士工作站获批设立,目前已有5位青年博士进站。

三是积极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相结合,积极与科研院所、高校等高水平研究机构进行战略合作,构建以集团为主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申报设立碳捕集与利用、太阳能与风能发电系统实证技术、高温燃料电池等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合开展创新应用研究,强化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同步协同,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着力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集团重点围绕能源主业,聚焦脱硫、脱硝、超净排放、氢能、储能、碳中和、海上风电运维等创新方向,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15.7亿元,深入开展科技研发创新,赋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集团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火力发电机组综合升级改造、燃煤掺烧、深度调峰、控制系统优化等系列节能减碳的关键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上百亿的创新收益。

作为省属能源集团,接下来,我们将坚持创新在能源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现有创新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持续深耕开拓,一方面将聚焦培育氢能、储能及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发展等能源产业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另一方面将积极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切实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源发展的能力,助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南方财经:广东省能源集团经历了电力市场改革的洗礼,在公司治理方面有哪些改革进阶的做法?

广东省能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 李灼贤:

200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电力体制改革,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因“厂网分开”电力体制改革而组建的发电企业,在改革中应运而生。2006年,省政府将集团24%股权转让给华能集团,我们成为广东首家在集团层面实现产权多元化的省属企业,这有力促进了集团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近五年来,集团围绕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应对电力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挑战,通过深化改革持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不断提升企业治理效能,推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规范高效的治理运作体系,这为集团近年来快速发展、稳健经营、安全稳定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具体来讲,主要是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始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不断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集团牢牢把握“国企姓党”,坚持将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全面完成党建入章程,明确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进一步完善党委议事决策机制,建立并动态调整党组织前置研究重大经营决策事项机制和“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清单,建立起具有能源集团特色的依法合规、层次分明、权责明晰的“三重一大”决策管控体系并严格执行,集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领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为集团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是全力以赴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公司治理效能。集团强化责任落实,注重落地见效,以钉钉子的精神深入推进改革重点改革工作,先后完成“总部+平台企业+业务单位”三级管控模式调整改革、“总部机关化”问题专项整改、“僵尸企业”出清重组及“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重点任务,同时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小升规、专业化整合等专项行动,通过改革,集团二级管理企业户数大幅压减,低效、无效资产妥善处置,促进了集团瘦身健体、轻装上阵、提质增效,全集团混合所有制企业已增加至236家,占比达68.6%。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集团持续优化董事会结构,集团层面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重要子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并满足外部董事占多数要求,落实重要子企业董事会六项职权进章程,并建立科学高效的董事会授权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管理层次分明、专业管控得力、治理机制完善的治理格局。在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方面,集团坚持业绩导向和市场化方向,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管理单位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施全员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完成子企业中长期激励梳理评估,开展国有科技型企业中长期激励研究,深化“激励、约束、容错”综合改革试点,有效激发企业活力。在深化管理创新方面,集团聚焦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科技、风险合规、人力资源、信息化等8个重点管理领域,扎实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推动企业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创新整合内部资源,审计中心、安全监管中心、服务保障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陆续运作,管理协同效应明显增强。各级企业积极开展管理创新,2017年以来共获得中国电力创新奖34项。

南方财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求,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加快不具备竞争优势、缺发发展潜力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剥离,抓好无效资产、低效资产处置。能源集团在这方面有哪些改革举措和积极作为?

广东省能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 李灼贤:

近五年来,能源集团紧密围绕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省属能源国企主责主业,全面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集团资源进一步向关键领域和战略性产业集中,集聚新动能、增创新优势,持续巩固提升省属能源国企的战略支撑作用。目前,集团已形成以发电、天然气能源产业为核心,煤炭、航运、环保、港口、金融等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已成长为广东省推动能源转型,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主力军。

一是聚焦能源主业,不断提升规模实力。集团聚焦能源主责主业,稳步推进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持续提升综合实力,增强能源电力保供能力,积极助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21年底,集团资产总额、可控装机容量比2017年底分别增长42%、34%,能源主业资产集中度99.87%,核心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例达99.82%。2017年以来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543亿元、利润总额168亿元,上缴税费203亿元、分配股东利润47亿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连续4年获省国资委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优秀。

二是服从服务全省大局,取得显著发展成效。集团以省重点建设项目为抓手,积极服务“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及“一核一带一区”建设。2017年以来,集团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共40个,完成投资469亿元,计划完成率为166%,累计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196万千瓦。大力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于2020年底前圆满完成省政府提出的省天然气主干管网“2021工程”任务目标(按期通达21个地级市),启动建设惠州、阳江等一批LNG接收站,有力促进我省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

三是抓好无效资产、低效资产处置,推动集团瘦身健体、提质增效。集团按照省国资委统一部署,有序抓好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和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剥离,推动实现轻装上阵。2017年以来,集团全面完成低效无效资产处置任务,共清退处置7家企业,涉及资产总额10.6亿元;落实“小升规”专项行动部署,已完成15家企业处置,涉及已重组、清算或转让的企业资产总额共计16亿元;完成34家多经企业清算注销;制定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单位管理办法,严控产权层级及企业增量,推动低效无效企业压减处置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南方财经:在双碳目标下,能源集团如何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积极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

广东省能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 李灼贤:

近年来,能源集团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及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助力广东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参与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全力提升清洁能源装机占比。2017年以来,集团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196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比77%),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升17个百分点,新能源装机规模由2017年底的81万千瓦提升至509万千瓦,大幅增长5.3倍,清洁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电源结构持续优化。尤其是在我省海上风电发展方面,集团持续攻坚,首批布局的近海浅水区珠海金湾、湛江新寮、阳江沙扒、外罗等海上风电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其中湛江外罗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阳江沙扒3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成功利用了金砖银行贷款开发模式,珠海金湾3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建成投产的大容量海上风电场。

二是积极开展清洁骨干电源建设。集团坚持先立后破、系统谋划原则,大力发展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2017年以来,集团累计建成投产气电项目合计规模452万千瓦,在建气电项目合计规模约638万千瓦,为全省电电力保供和系统灵活调峰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快推动现役煤电机组清洁转型发展,五年来累计关停小容量煤电181万千瓦。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天然气等保障电源项目建设,以“等容量、减煤量”原则统筹推进现役小容量煤电机组转型升级,优化推进清洁煤电发展,在积极落实“双碳”目标的同时,为保障电力供应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集团一直致力于用心创造绿色能源,多年来持续加大环保工作投入,环保指标一直保持国内行业先进水平。近年来先后完成45台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6台现役燃气机组脱硝改造及全部火电机组废水零排放改造,全面实现了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和燃气机组脱硝运行,2021年机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绩效分别比2017年底下降53%、30%、70%,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比2017年底下降11克/千瓦时。积极开展控碳工作,争取到2027年集团全口径发电碳排放强度比“十三五”末下降25%左右,全口径度电碳排放强度优于全国和广东平均水平,积极助力我省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

南方财经:能源集团如何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

广东省能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 李灼贤: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能源集团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勇担社会责任、积极主动作为,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贡献了应有力量。

一是坚决扛起保电和保供水责任。集团是省属最大发电企业,省内发电装机3429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22%,是广东省电力保供主力军。2021年,面对全省近十几年来电力供需矛盾最突出、形势最复杂的严峻考验,集团将电力保供作为最紧迫的重要政治任务,全力以赴确保发电能力和燃料供应,充分发挥了省属能源国企“顶梁柱”作用,为我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电力保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2021年,广东全社会用电量累计786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6%。集团省内上网电量超13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2%,增速高于全省用电量增幅18.7个百分点,其中火电机组上网电量超12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1%。在保供水方面,集团省内直接控股管理的主要水电站8座,总库容超180亿立方米,承担着广东重要江河的防洪、供水任务和电网调峰、调频及黑启动任务。2020年入冬以来,我省局部地区出现严重干旱,缺水问题严重,水电厂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面对历史罕见旱情,集团各水电厂严格执行“电调服从水调”原则,坚决扛起“抗旱、调水、保稳定”责任,为保障珠江口东岸和我省用水安全作出积极贡献,获得省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是积极投入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工作。集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有序推进产业帮扶项目,助力消费扶贫,加强劳务对接,做好返贫风险防范,着力巩固帮扶村脱贫成果。集团公司及各单位帮扶对象均已脱贫出列,集团精准脱贫定点帮扶工作在省直单位综合测评排名中排名前列,连续11年获得“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金杯荣誉,2021年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工作部署,派出工作组,开启帮镇扶村新征程。

三是全力做好风险防范和疫情防控工作。集团高度重视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持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全方位筑牢平安企业防线,顺利完成历次重大保电保稳定任务,成功应对多次极端天气和极端情况考验,安全生产和经营形势总体稳定受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集团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严格落疫情防控策略和工作措施,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严防群体性疫情感染事件的发生,严密做好电厂进口煤接卸全过程管理和船员管理,2021年至今接卸进口煤、装卸进出口货物334航次共2083万吨,其中进口煤262航次1815万吨;进出口货物72航次268万吨,往返地区包括印尼、菲律宾等15个国家和地区,均实现接卸“零感染”,牢牢守住了集团疫情防控阵地。同时,集团发电、燃料、航运、环保等生产单位一直保持稳定运营,并积极落实稳投资、稳就业、减免租金等举措,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方财经:请介绍能源集团在“十四五”的布局和计划,“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成绩单怎样?

广东省能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 李灼贤:

能源集团主动对接落实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部署,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科学制定了集团“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集团将全面推动构建“一主两翼一保障”的产业格局,即以能源生产供应为战略核心业务,以能源资源保障为战略发展业务,以能源综合服务为战略培育业务,以能源金融服务为战略支撑业务,不断推动集团做强做优做大,奋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能源集团。

其中,在能源产业发展方面,集团计划总投资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力争2025年资产总额突破350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860亿元,新增装机3600万千瓦,总装机突破7000万千瓦,实现再造一个能源集团的发展目标。我们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力推进新能源大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力争到2025年新增新能源装机30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由2020年末的32%大幅提升至65.9%,新能源装机占比由2020年末的7%大幅提升至45%,非化石能源电量占比由2020年末末的8%大幅提升至28%。我们将积极做好双碳行动的践行者、引领者,为我省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回顾过去这一年,集团积极应对煤价高位运行、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等复杂严峻且前所未有的考验,全力以赴保安全、保供应、稳经营、促发展,实现了“十四五”发展的良好开局。至2021年底,集团资产总额1962亿元,全年实现上网电量1474亿千瓦时、营业收入6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7%、31.2%、34.8%,均创历史新高。集团高质量发展步伐显著加快,年度投资规模突破200亿元,项目核准备案规模突破1500万千瓦,在建项目规模突破1100万千瓦,新增容量330万千瓦,可控发电装机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大关,同比增长9.4%,清洁能源装机达1440万千瓦,同比增长22%,装机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5.9%,年度新增新能源规模约260万千瓦,同比实现了翻番。

展望未来,能源集团将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战略引领、加快转型升级,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提升治理能力、激发企业活力,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广东能源主力军作用,为保障全省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为广东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