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
出品| 搜狐财经 作者| 王泽红 海外订单爆发,再叠加固态电池量产进入倒计时,多家锂电、储能企业三季度产销两旺。 今年前三季度,头部电池厂商或系统集成商业绩普涨,股价也跟随上涨。Wind储能板块56家上市公司中,自三季度以来,有41家股价涨幅超过30%、25家超过50%。 多家机构认为,当前储能行业供需两旺,国内外需求共振,新型储能“一芯难求”,头部电池企业持续满产,景气度有望持续;尤其是海外市场,全球大储市场全面开花,有企业认为2026年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有望呈现40-50%的增速。 在此背景下,国内诸多头部储企建产线、扩产能,由此也产生一股担忧,海外订单的可续持续性如何?出海规模与利润如何平衡?国内“价格战”是否会蔓延至海外市场?储能行业是否会如光伏一样产能过剩? 带着这些疑问,搜狐财经近期走进海博思创北京智能制造基地,与其技术总裁杨洸进行了对话,试图从海博思创的出海视角,揭开储企出海的竞争现状。 海外订单并非“阶段性爆发”,可持续性较强 问:中国储能企业目前的出海竞争态势如何? 杨洸:全球市场当前都面临着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挑战,而包括储能企业在内的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国内新能源市场发展相对较早、体量较大,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对产品技术进行深度打磨; 二是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很多核心部件和系统产品供应商都集中在中国,技术和产能方面在国际上处在领先位置。 基于这两点,中国新能源头部企业到海外开拓市场是必然趋势。国内拥有强大的全产业链能力,而海外成熟市场的应用和交易机制相对更成熟。 就储能行业目前的竞争态势来看,海外市场相比国内市场激烈程度较缓和,大家并没有一味去拼低价。究其原因,海外不同区域市场情况更加复杂,整体上竞争门槛更高、应用场景更多,各个细分市场均有各自的诉求,不同厂家若能满足其中一部分,便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问:储企出海,在海外市场碰面、竞争的情形多吗? 杨洸:会遇到,一些项目可能会有多家企业投标,既有国外企业,也有国内企业。 海外市场竞标中,客户不单纯看价格,会对参与企业进行全方位评价:一方面看企业的历史项目经验、技术积累、产品先进性;另一方面,海外客户更注重售后服务能力、产品在全生命周期的表现等,并且在购买设备之初就很看重这一点,会将其综合考虑进去。 若产品性能出色,并且有实际数据做背书,海外客户通常愿意为更高的性价比付费,这是海外市场较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问:哪些市场区域交锋比较多? 杨洸:因区域而异。东南亚国家由于与中国距离较近,竞争企业数量相对会更多。相比之下,一些区域例如澳洲市场,由于进入门槛较高,企业数量则较少。 问:今年以来,多家储能企业订单暴增,海博思创如何? 杨洸:我们今年一直是满产满销的状态。在海外市场,我们从深耕培育逐渐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海博思创2023年进军海外市场,目前在欧洲、北美、澳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区域都设立了本地办公室,在中南美洲、东欧等国家也均有了当地业务团队,已逐步建立起本地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快速业务响应能力,现在海博思创的海外业务正处于收获的季节。 近期,我们在菲律宾马尼拉签署了服务于当地市场的185MWh大型储能系统项目,在欧洲、北美、非洲等地也签订了多个项目订单。目前公司业务在全球多地多点开花,其中欧洲业务最为成熟,推进速度最快。 问:从年初至今,各家企业的海外订单都在增长,您认为这种增长的可持续性如何? 杨洸:我认为海外业务的可持续性较强,与国内储能项目相比,海外项目周期通常较长。以澳洲市场为例,一个储能项目从启动筹备到最终落地,可能需要两年时间。作为设备供应商,我们要更早介入前期环节,从与客户沟通需求、定制匹配产品方案,到持续跟进审批、项目进展,需要长期投入与培育。 所以,我们的海外订单并非“阶段性爆发”,而是通过长期跟踪、深度参与、项目培育的过程拿到的结果。在项目池子里,我们可以清晰预测未来一段时间项目的转化入账节奏,具备比较强的稳定性与节奏性。 出海企业有默契,不会像国内那样卷价格 问:从行业角度看,海外高毛利的情形今年是否会有波动? 杨洸:从行业的长期趋势看,海外毛利可能会有所回落。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即使在海外,也应当保持一种“反内卷”共识,我们选择出海,是为了寻求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不要为了短期的财务表现陷入价格战。 问:价格方面,出海企业有没有一种默契或底线存在? 杨洸:我认为这种价格底线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在海外市场开拓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过程十分不易,“低价混战”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企业不会像国内那样卷价格。 问:在海外扩张过程中,海博思创如何平衡规模与利润? 杨洸:对海博思创而言,规模与利润并非是需要取舍的关系,两者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企业出海的核心逻辑,是海外市场具备广阔的空间、较好的市场化水平,为产品利润提供了良好预期。其底层逻辑则是价值交换:只要企业能为实际需求创造价值,客户就愿意为之付费。 在海外市场,海博思创能够保持在行业内处于较好水平的盈利能力。我们不会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来获取订单,从长远来看,(低价换订单)这种做法并不可持续。 问:储能企业出海,主要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杨洸:首要的挑战是团队的沟通和文化融合,我们目前采取的是“总部派驻+本地招聘”的混合团队构建模式,平衡总部战略落地与本地市场适配需求。 前端产品推介与项目获取环节,也是出海企业普遍面临的关键难点,市场从0到1的开拓过程是非常挑战的。我们既要在陌生市场中从零开始建立品牌认知,又要针对不同区域的政策要求、客户需求给出最适配的产品方案。克服多重阻碍,我们的团队经受住了考验。 问:对中小企业出海,您有何建议? 杨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出海的核心点在于“把产品根基筑牢”。不必追求“大而全”的产品矩阵,聚焦自身优势,找到细分领域的专长。只要能够精准击中客户的核心需求、解决其实际痛点,即便规模不大,也能在海外市场找到立足之地。 海外市场对“产品可靠性与风险容错率”的要求远高于国内: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服务纰漏,会对企业的品牌形象造成冲击,甚至直接断送后续市场机会。所以,“做好产品” 是中小企业出海的 “生存底线”。 一个行业难以长期支撑几十万家企业 储能会经历一波洗牌 问:对于未来3年全球储能市场的技术路线变化,您如何判断? 杨洸:行业发展初期,国内储能产品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尤其是产品外观设计趋同,如今行业内头部企业都在努力打造差异化产品。 很多人观察储能产品时,容易聚焦于硬件架构、电池和集装箱等,却容易忽视内部软性实力的核心价值差异。我们会通过实际项目案例、数字化运营数据等,直观将其呈现出来,让客户清晰感知我们的优势和差异化所在。 我认为,后续的竞争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向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问:对于未来的储能市场竞争格局,您个人有何思考? 杨洸:我认为未来储能行业会经历一轮深度洗牌,据了解,当前储能相关企业已达数十万家。从经济规律来看,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无法长期支撑如此多的企业。早年的光伏行业,经历了市场过热、企业扎堆入场,也经历了行业洗牌淘汰,那些技术薄弱、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纷纷出局。我认为储能行业也将经历类似的过程。 此外,新能源行业的全球化尽管短期内会面临贸易壁垒等挑战,但长期来看是不可逆的。这就要求行业内的企业,进行战略性的长远考量,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而触碰合规红线,更不能为了抢占市场而采取低价恶性竞争、牺牲产品质量等损害行业生态的行为。只有全产业链企业共同秉持长期主义,才能让储能行业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问:对于海博思创的海外业务,今年有何期待? 杨洸:从短期目标来看,我们首要期待今年已锁定的海外订单能顺利落地、高效交付。长远来看,我们希望在未来3至5年内,推动海外业务规模与国内持平,期待海外业务能逐步成为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