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能源储能
目前,国内已有多个领域的厂商开始切入光储充一体站业务,包括新能源车企、充电运营商、储能系统集成商、电池企业等,包括蔚来、特斯拉、华为数字能源、阳光能源、宁德时代、欣旺达、瑞浦兰钧、盛弘股份、远东电池、卓阳储能、双一力、钧能能GSCOOL等企业都在布局光储充(换)一体站。 国务院印发重大利好政策 光储充一体化站等微电网迎来高速发展 1、5月29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到2025年底,新型储能装机4000万千瓦。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一般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以上。加快配电网改造,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承载力。积极发展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大力发展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 2、鼓励交通枢纽场站及路网沿线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3、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分解至重点用能单位。实行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超出预算部分通过购买绿电绿证进行抵消。 笔者认为这一政策进一步打开了光储充一体化市场空间,将加快光储充一体化应用场景融合发展。 近日,有观点表示,工商业用户侧储能项目9成不靠谱的观,项目落地难已经成为该赛道的痛点。亦有观点认为,工商业储能项目收益不清晰难倒了一大片业主方、投资商以及开放商,造成了市场很热,交易很冷的局面。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工商业储能出货量为7GWh、备案规模约为4.4GWh, 但新增装机量仅约为3.5GWh。 对此,光储充一体化应用场景及获利模式,或将扭转工商业储能项目落地“遇冷”问题。 现阶段,工商业用户侧储能应用场景主要包括:高能耗企业、零碳园区、园区微网、商业楼宇、台区储能、充电站、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 多地发文 充电站明确配储 今年4月初,重庆市印发《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2024-2025年)》,全市建成超充站2040座,建成超充桩4000个以上,首批预计在2024年预计建成1005座超充站。 此外还规定,充储一体化站应按照不低于配变容量的10%、时长不低于1小时、容量不小于200千瓦时的规模配置储能设备,全市新建超充站中充储一体化站占比不低30%。 按照以上规划,粗略计算重庆市2年内将有600座左右的充储一体站至少需要配置一台200kWh的储能设备。 而目前接近该规格的设备主要以215kWh的工商业储能为主,相当于重庆充储一体站2年内将至少有600台215kWh工商业储能设备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重庆市还规划了4000个超充桩的建设,以超充单枪额定功率不小于480 kW的功率来看,若一座充储一体站加装一台超充设备,整站的变容量将更大,配储空间更大,工商业储能市场更广阔。 值得一提的是,除重庆外,深圳、海南、北京等地同样规划了一定数量的超充站建设,存在一定的配储需求,但目前重庆市的配储规划较为清晰,给到投资商及开放商的方向更为明确。 光储充电站 减少电费 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 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投入成本除一次性投资外,其余部分主要来自每个月的电费。其中,居民家庭住宅等充电设施执行居民用电价格,其他充电设施执行工商业用电价格,属于两部制电价。 而大型集中式充电站一般需要接入630KVA、1250KVA,乃至2000KVA的变压器,属两部制电价范畴,电费一般包括电度电费和基本电费(需/容量电费),配储可以减少一定的基本电费。 值得一提的是,为国家发改委在去年提出新的规定,在2030年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 因此,从时间节点来看,2030年后,当基本电费回归,随着充电站规模进一步扩大,快充、超充设备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对应的变压器配置容量将同步提升,不仅抬高了基本电费的基数,总电费也水涨船高。 对此,充电站可通过配储降低变压器总体容量,消除尖峰负荷,减少电费。 尤其是对未来选择了需量电价的充电站来说,若实际最大需量超过核定值5%,超过的部分将加倍收取电费。 充电站配置工商业储能,还可以帮助充电站监测变压器的实时功率,在实时功率超出需量时,储能系统自动放电监测实时功率,减少变压器出力,保障变压器功率不会超出限制,有效避免额外电费。 从长远来看,当充电站逐步向超充站发展,对于配电网的供电需求甚至对电网的冲击都要考虑。通过加配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储能设备进阶为光储充一体站,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 一是,光充储一体站可以通过光伏自发电缓解供电问题、并带来节能减碳的附加价值;配合储能,可减少场站的尖峰负荷减少基本电费,以及平衡超充设备高功率带来的电网冲击问题。 二是,光储充一体站可通过分布式光伏预测、充电站负荷预测、电价预测等综合考量,来制定工商业储能设备的充放电策略,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峰谷套利、VPP需求侧响应等工商业储能获利渠道。 |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