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行业考察

储能注册企业已至19.10万家,内卷与低价竞争异常激烈

2024-07-14 21:37:25 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变革,新型储能成为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必选项,市场空间广阔。众多企业“抢滩”新型储能赛道激起“一池春水”,相关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企查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2014年至2023年),储能产业企业注册数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2022年以来,每年新增注册企业规模都在4万家以上,截止2023年末,储能产业注册企业数量合计达15.76万家,较2014年增长超十倍。

  2024年上半年,储能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达4.02万家,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两年半的时间内,储能产业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合计达15.58万家,截至2024年6月末,储能企业注册数量已“狂飙”至19.10万家。

  “抢滩”新型储能赛道,内卷与低价竞争异常激烈

  随着储能玩家和产能的“狂飙”,价格战正在席卷储能产业链,储能赛道也进入洗牌博弈的周期。让储能行业蓝海变红海,竞争异常激烈。今年以来,储能产业链价格继续下探,储能系统投标报价近期继续创出新低。6月15日,国家电投新疆塔城裕民铁列克提10万千瓦储能配置40万千瓦风电项目电池储能系统及附属设备采购标段中标结果公布,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标该项目,折合单价仅0.516元/Wh。6月16日,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第一批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框架采购开标信息显示,最低投标报价不到0.5元/Wh,达到0.495元/Wh,刷新最低报价纪录。

  6月储能系统及EPC价格全面跌破0.6元/Wh。其中,储能系统报价方面,6月1小时/2小时/4小时储能系统平均报价分別为1.37/0.62/0.61元/Wh,2小时储能系统平均报价同比下降51.2%,环比下降6%。储能EPC报价方面,6月1小时/2小时/4小时储能EPC平均报价分别为1.65/1.30/0.66元/Wh,2小时EPC及4小时EPC最低报价均低于0.6元/Wh,创历史新低。

  从装机规模来看,我国储能市场在2024年上半年再创新高,储能项目装机共计14.40GW/35.39GWh,已达到2023年全年装机规模的69%。

  据万联证券统计,2024年一季度,储能产业链整体实现营收1390.59亿元,同比下降11.06%;实现归母净利润156.00亿元,同比下降6.09%。

  研究机构认为,2024年前十名储能系统集成商将瓜分八成以上市场份额。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整体将供大于求,储能系统集成环节较电芯环节竞争更为残酷,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含大储系统、工商储系统、户储系统等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7月4日,蜂巢能源董事长、CEO杨红新在蜂巢能源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上也表示,今年一半的储能企业或被淘汰,动力电池企业会剩下不到40家。

  储能企业积极应对行业竞争

  “储能行业没有再降价的空间了。”行业人士感叹,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落下风,储能企业正试图通过提升技术优势和产品竞争力、开拓海外市场等方式突出重围。

  在储能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储能电芯技术正加速向大容量发展,而下游储能系统对安全性和成本的持续追求,推动着电芯、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消防系统、温控设备等关键部件的技术不断革新,以应对今年储能市场的新变化。

  除了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储能企业还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一些企业已经在海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截至2023年底,比亚迪的储能业务已延伸至10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全球出货量达40.4GWh。

  7月6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全资孙公司亿纬锂能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以自有及自筹资金投资建设储能电池及消费类电池制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约32.8亿元人民币(约4.6亿美元,以实际投资时汇率折算额为准)。

  天合储能近日公布,该公司与欧洲光伏及储能开发商Obton签署项目合作协议,为其在德国相关区域提供储能系统和解决方案。项目储能容量超35MWh,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完成储能设施调试,落成后将为电网提供稳定支持及服务。

  宁德时代官网信息显示,其目前在全球储能市场占据40%的市场份额,并且拥有超500个站点的全球服务网络,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实施超1000个储能项目。

  6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提到,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技术,它的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投资就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之一。国家能源局接下来将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跟踪,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完善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机制,促进新型储能调节作用发挥;提前谋划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新能源基地科学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第一财经、中国经营报等媒体

上一篇:“光储充”行业分析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