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行业考察

储充结合,2025储能应用新趋势?

2025-03-20 21:43:36 来源:储能与电力市场

关键词:

新能源储能

  2025年3月17日,比亚迪(BYD)推出了兆瓦闪充技术,1兆瓦(1000kW)峰值充电功率,5分钟补充400公里续航。

  在闪充电池、3万转电机和全新一代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等一系列跟车密切相关的产品以外,储能与电力市场也关注到了储能电池系统在此次“兆瓦闪充”中的应用。

  据介绍,比亚迪构建了“1主机+1储能柜”的储充系统,其中储能柜容量225kWh,最大输出功率800kW。当储能柜与电网协同工作时,输出总功率可达1360kW,即单枪充电时,充电功率最高1000kW ,双枪充电时,充电功率总计可达1360kW。

  储能系统,在充电需求较少的时段,以较低的功率充电(200kW),在需要提供闪充服务时,以高功率(800kW)放电,可大为减少闪充时对电网的功率需求。而这,一方面可以应对闪充过程中,电网的容量不足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高功率充电带给电网的冲击。在比亚迪兆瓦闪充技术的实现中,储能系统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储充电站

  解决电网容量不足的有效途径

  在比亚迪发布了其兆瓦闪充技术的第二天,海博思创官方微信公布了一条消息。消息显示,海博思创于北京四元桥东坝河投运了一座由15台充储一体机构成,配置30条充电枪,最大可同时支持30辆新能源车充电的储充一体化电站。

  而该储充一体化电站应用的主要目的之一,便在于利用储能提供的功率支撑能力,避免变压器超载,延缓配电系统扩容升级,并可将充电桩数量增加至传统充电站的2-5倍,可有效缓解用电高峰时段充电桩数量受限、充电速度大幅下降的难题,同时在部分老旧电网区域,还可以解决大量电动汽车集中充电,带给电网冲击问题。

  2025年1月17日,公安部发布的2024年度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全年新注册登记1125万辆。从2019年的120万辆到2024年的1125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其中,2024年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0.34%。

  而随着电动汽车的高速增长,车桩比出现了巨大的不平衡现象,另外电网接入受限、高压扩容困难、场站空间不足等问题也在逐渐加剧,闪充、超充电站的加速到来,以上矛盾将更为加剧。

  为充电站配置储能设施,建设储充电站,显然成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虽然目前储充电站,是否会成为未来充电站的主要发展方向仍存在一定的疑问,但显然,企业们的布局已经开始。

  宁德时代旗下的上海快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近日也推出了兆瓦级储能超充产品。采用125kW/261kWh标准化储能单元,支持4柜并联扩展至0.5MW/1MWh,集成1MW电源柜,同步支持1MW超充与0.4MW快充。

  时代新云光轮Nimbus 200将1个206kWh的储能柜和4台250A/120kW的直流快充桩预安装为一体, “1储+4桩”的组合使得整站建设仅需100kW低功率需求,而无需对区域电网进行电力增容改造。

  瞄准未来电力服务

  储充是否会因此打开新的应用空间

  推动车网互动,近两年的热度也逐渐上升。2024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和市场监督局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使得国内的车网互动,从有序充电向为电网提供服务推进,也被认为真正将双向互动提上了日程。

  该通知强调逐步完善以负荷聚合商模式参与电力市场(包括电力现货、绿电交易以及储能容量租赁等)的机制、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站对电网的放电的价格机制及需求响应机制、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应用推广,促进V2G技术与模式协同创新等。

  充电站安装储能装置,通过储能系统在低谷电价时段充电,在高峰电价时段提供电能给电动汽车充电,节约用电成本,提高充电服务收益,是储能装置显而易见的好处。如能进一步参与电力市场,提供各类电力服务,显然会给充电站配置储能带来更大的动力。

  2024年以来,我国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进程明显加速,不仅各地相继出台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专项规则,开展相关试运行,而且有7地的电力交易中心实现了虚拟电厂常态化注册入市交易。从各地出台的政策来看,电动汽车及其充电装置,是虚拟电厂中主要支持的聚合资源之一,而从注册的运营公司来看,也已有电动汽车服务公司进入市场主体范畴。

  2024年11月,华能浙江虚拟电厂1号机组正式投入AGC连续运行,成为国内首个为电网提供AGC调频辅助服务的虚拟电厂。而华能浙江虚拟电厂1号机组中就接入了蔚来能源的114座换电站。另外,南网储能科技与蔚来能源的虚拟电厂项目中,也通过充换电站、储能站等资源的接入,为电力系统提供调峰、调频、需求侧响应服务。

  满足快速充电需求,避免高功率充电带给电网的冲击、延缓配电系统扩容升级、提高充电站的充电桩数量、进行峰谷价差套利、参与电力市场获取额外收益,可以列举的一系列优点,是否能转换成实际的推动力,促进充电站走向储充模式,成为2025年的新的发展点,值得关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