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名家讲堂

刘亚芳:亟需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能源、新型储能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2024-03-11 19:51:06 来源:中国储能网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储能中国网获悉,3月10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原副司长刘亚芳在《从新质生产力视角看储能产业发展》主题报告中指出,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在建设布局、性能匹配、建设周期、运行模式上高度契合,并且功能多样、机动灵活,可以在电力系统源网荷各个环节发挥多方面作用,“十四五”以来发展迅猛。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2023年新投运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超过260%。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超过3000万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与《“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确定的3000万目标是不可比的。因为大量已建成新型储能项目调用率有待提升,部分项目由于多方原因暂时没有并网,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而实施方案目标指的是实际为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调节能力补充的新型储能。

  刘亚芳表示,宏观层面,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亟需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能源、新型储能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关发言内容原文如下:

  3月1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指导,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并联合500余家机构共同支持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暨展览会(简称“CIES”)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原副司长刘亚芳受邀出席并作《从新质生产力视角看储能产业发展》主题报告发言,报告中阐明,2月底,中央政治局进行第12次集体学习,聚焦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3月初“两会”李强总理所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刘亚芳指出,新型储能和风光发电、人工智能、大模型一样,都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并研究提出新质生产力产业化发展的五个主要特点:一是创新活跃,产业化发展在技术迭代中提速。二是以嵌入、融合方式发挥作用。三是功能丰富,布局灵活,多重价值。四是不同于传统产业,目前,大多数新质生产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尚缺乏针对性成本价格政策或市场回报机制。五是工程应用的专业技术性强,需要针对应用场景特点制定个性化、系统化、市场化的建设方案、运行策略。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刘亚芳指出,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在建设布局、性能匹配、建设周期、运行模式上高度契合,并且功能多样、机动灵活,可以在电力系统源网荷各个环节发挥多方面作用,“十四五”以来发展迅猛。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2023年新投运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超过260%。全国已投运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约5000万千瓦,2023年1-9月新投运装机规模420万千瓦。新型储能增速远超抽水蓄能,最主要因素是我国风光发电发展的突飞猛进。2023年风光发电装机总规模达10.5亿千瓦。风光发电在2022年新增装机超过1.25亿千瓦的高水平上,2023年进一步提速,新增装机2.92亿千瓦。按此增速推测,预计2024年底,我国风光发电装机规模有望突破双碳战略确定的2030年发展目标——12亿千瓦。不得不加快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建设。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超过3000万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与《“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确定的3000万目标是不可比的。因为大量已建成新型储能项目调用率有待提升,部分项目由于多方原因暂时没有并网,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而实施方案目标指的是实际为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调节能力补充的新型储能。

  刘亚芳表示,作为新技术发展形成的新产业,新型储能技术正在多元化发展。尽管受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带动,目前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处于绝对优势。但是,铅炭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和其他新型储能技术也在纷纷开展建设和示范。不远的将来,多个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兆瓦级飞轮储能将建成投运。另有,氢(氨)储能、熔盐储能、重力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项目在建中,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产业链不断健全。

  刘亚芳指出,为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国家能源局于2020年、2023年先后两批开展了64个新型储能项目示范,共涉及锂离子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等10种技术路线。

  刘亚芳指出,新型储能作为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应用技术,发展底色是创新。微观层面,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技术方案、项目建设和运行、运营等方面都应该理智决策,不仅应该关注储能设备本体的技术性能,更应该注重系统化思维,智能化控制、智慧化运营。储能作为不发电但是可以存储、释放电力的工具性技术,当前,大多数是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运用于微电网,或者接受电力调度依据有关政策,或者通过参与电力现货、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获利,业主应该在储能设施运行智能控制和电力市场报价等软硬件技术方面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以便确保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储能设施的灵活性调节价值,高效率运行,高收益运营。

  刘亚芳指出,宏观层面,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亟需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能源、新型储能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电力调度运行是电力系统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针对大量新型储能建而不用的问题,2023年11月,国家能源局已就《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个人建议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已出台有关政策、规范,抓紧制定体现“同工同酬”“按效果付费”原则,对新型储能和各类灵活性调节资源给予相应的价格机制,切实调整完善能源电力生产关系。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要尽量保持适度稳定,减少工商业和户用储能设施投资回报不确定风险。

  刘亚芳强调,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软件、控制系统也是生产力),应该更大力度推动制度创新(价格政策、市场机制、调度运用),为新型储能新质生产力发现价值、实现价值创造条件。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