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名家讲堂

国家电投原董事长钱智民: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将超过3亿千瓦,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024-09-25 21:13:42 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键词:

新能源储能

  储能中国网讯:9月24日,第九届(2024)国际储能和电池技术及装备(上海)大会暨展览会在上海隆重召开。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钱智民受邀出席开幕式并做“新能源和储能”主旨发言。他回顾了中国新能源发展历程,对“双碳”目标下中国新能源和新型储能的发展进行了预测,深入分析了新型储能对新能源发展和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他强调,应加大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研发与示范和产品规模化应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新型储能发展活力;加强国际合作,支持新型储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钱智民发言时表示,我国新能源装机从2004年的82万千瓦到2023年约10.5亿千瓦,再到今年7月份,已经超过12亿千瓦。20年间,我国的新能源装机是以前的1470倍,约等于1500倍。任何一个产业,都没有像新能源这样的飞速发展。而储能的发展趋势与新能源趋同。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从10年前的8万千瓦,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3139万千瓦,预计2030年将超过3亿千瓦,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此外,他还详细介绍了储能在供给侧、电力供应、输送领域以及用户领域等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

  现场演讲实录原文如下(部分有内容删减):

  首先在讲到储能的时候,我先说一下新能源。2004年,我国新能源装机82万千瓦,欧洲新能源装机3565万千瓦。2023年,我国新能源装机约10.5亿千瓦,欧洲新能源装机约5.4亿千瓦。到今年7月份,我国新能源装机已经超过12亿了。

  这意味着,现在我国的新能源装机是以前的1470倍,约等于1500倍。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种投资都没有像新能源这样在20年间有这样的快速发展。

  同时在全球领域,2004年的时候,我们的新能源装机全球占比仅1.6%,到了2023年,已经达到43%,也就是相当于半壁江山了。

  我最近跟团去欧洲进行了相关交流,在我们82万千瓦的时候,欧洲已经有3565万千瓦的新能源了,到去年整个欧洲5.4378亿装机,我们原来只是欧洲装机的2%左右,现在已经是他们的2倍。我在跟欧洲的一些议会交流的时候,他们反复让我确认这个数据,最后他们也被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感动了,我们的新能源发展也是对全球做出的重大贡献。

  再看看中国的储能发展数据。我国新型储能装机从十年前的8万千瓦,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3139万千瓦,预计2030年将超过3亿千瓦。储能跟新能源发展趋势趋同,未来会不会达到预期甚至超过预期,取决于很多因素,也拒取决于在座的各位。

  从宏观方面看,去年新能源装机是10.5亿千瓦,今年应该会超过13亿千瓦,这让很多行业专家开始发愁了,这么大的新能源装机电网怎么办?供给侧怎么办?用户怎么办?

  再来看看“双碳”目标下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预计全国风电、光伏装机2030年达到27亿千瓦,2060年达到60亿千瓦。

  从现在的13亿到60亿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场景?如何能实现新能源必须达到甚至可能超出这个数字?也就是如何能在现在新能源已经很困难的情况下,达到碳达方碳中和?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储能,就是由储能来实现新能源下一步继续快速的增长。

  下面我从终端层面,从储能在供给侧、电力供应、输送领域以及用户领域等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来讲讲储能。这里有一个领域,关注度不高,就是p2x。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绿油气,即新能源制作成以氢为基础的可以替代石油天然气产品的各式各样的产品,像现在绿醇、绿氨等等,这一领域将来会有更大发展。

  在供给侧,国家正在实施新型储能支撑沙戈荒大基地和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每一个项目都是上千万千瓦,回想我国电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一年也就大概有几千万千瓦,而现在一个项目就可以达到千万千瓦级。所以为了使得电网能够平稳输送如此大规模的项目,配了不少的煤电,但是实际上要实现双碳目标,靠煤电是不可为继的,靠储能才能满足大规模基地建设。现在海上风电也要快速发展,但海上风电如果不配储能也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这是典型的现在的供给侧。

  还有刚才提到的绿油气,未来更是一个相当大的领域,为储能提供了巨大的场景。如果我们的光伏和风电没有储能支撑,就很难变成绿色的氢,很难变成在石化、电力、交通、钢铁、有色行业等用绿氢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产品,所以在供给侧,未来储能大有可为。

  在用户侧,户用储能在中国还没有起步,我们国家80%以上的户用储能产品是销往欧洲。同时随着绿色能源的发展,用户侧都要配备各式各样的储能。交通领域,特别是现在发展迅速的信息领域、大数据领域等等,所以在用户侧储能也是大有作为。

  科技创新是推动储能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今天有很多的专家会详细介绍储能的科技创新,在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我讲讲体制机制对储能的影响。刚刚提到我国户用储能80%以上的产品销往德国,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我们的家庭用电、峰谷电价没有差,这种情况对储能发展没有电价的推动力。

  我把近三年中国、美国、德国的工业平均电价与历史最高电价进行了比较。我国工业用平均电价是6.4毛左右,美国是0.7毛,德国要高很多1.6元。我们的电价政策,在国内大概历史上交易现货最高的价格到过2.3元,一般很多省份到了1元就不让往上了,而美国最高的电价到了63元,德国最高的电价达到过22元。如果把峰谷电价差拉开则可以有力推动储能的发展,有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所以我觉得相关部门包括行业协会到了推动国家把电价政策真正发挥有效作用的时候了。

  再看碳市场方面,中国的碳还限在发电企业,很多行业还没有参与,现在要慢慢要扩大了。我把去年中国的碳市场和欧盟的碳市场进行了对比,我国现在是全球碳覆盖最大的市场,覆盖了51亿吨,欧盟覆盖了16.8亿吨,但我们的交易量就只有2亿吨左右,欧盟交易量是78亿吨左右。我们的主体是2257家的发电企业,现在都纳入到了碳交易的范围,而欧盟除了纳入的主体以外,拍卖市场、二级市场活跃度更高。比如换手率,我国是4.16,欧盟到了515,交易价格平均下来,我们是68元人民币,欧盟是85.17欧元,曾经超过100欧元,合计人民币是600多元。交易额我们是144亿,欧盟是6万亿人民币的交易量。

  如果中国的交易价格、换手率、交易主体发展到欧盟的程度,大概是18万亿人民币左右也就是26000亿美元。大家知道去年全球的原油交易量是多少?13000亿美元,也就是中国未来碳市场发展到欧洲市场活跃度的时候,我们是两倍的全球石油的交易量,这意味着中国应该跟欧盟等等一起来制定有关的碳规则。

  这么巨大的市场对储能也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碳的价格起来了,储能的价值也就起来了,所以这个市场的推动力也应该认真来探讨、规划未来,给各个储能的生产单位和运营单位一个非常好的预期,从而推动储能产业发展。

  刚才我是从供给侧、消费侧、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来讲的,正好这四个方面是总书记讲的四个革命,消费侧革命,供给侧革命,科技革命,体制机制革命,总书记还讲了一个合作,就是国际合作,所以最后再来分析一下国际合作。

  通过全球比较大的发电企业的情况来看,我国五大发电集团无疑排在全球最前面,五大发电集团平均每个企业的新能源装机大概都超过1个亿千瓦。法国电力是1000多万千瓦,意大利电力的5554万千瓦是欧洲最高的,伊维尔德罗拉是西班牙企业,他的新能源装机4219万千瓦,这些数量都比我们五大电力小,但是大家看一下,法国电力的1000多千瓦其中81%是在法国的境外装机,意大利的71%在境外,西班牙的也有一半以上在境外,而中国五大电力每家都超过1个亿千瓦,但境外大概只有4%,所以国际合作的空间巨大,当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座各位很多是新能源生产企业,我举一个例子,排在去年出货量前10位的全是中国企业,2022年还有几家外国企业,就是First Solar和韩华新能源,比较一下产能的话,我们国家前几位的产能都在按亿千瓦来计算,韩华前年是1300多千瓦,First Solar是1600多千瓦,但是First Solar的产能生产基地64%是布在美国之外,韩华新能源67%是在韩国之外,而我国三家海外的布局只有6%。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我国新能源为全球做了巨大的贡献还没有落好?其实有很多原因,但在海外的新能源发电的装机量和在海外新能源产能的量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也说明未来空间巨大。储能在发展之初能不能就考虑这个因素?使我国的储能产业做整个国际布局。

  最后看看未来的发展预测,这根曲线大家都看到了,从82万千瓦到12亿千瓦。但在2007年当时铆足了劲发布《新能源发展规划》时,预测到2020年新能源装机是3180万千瓦,当年很多人还有疑问能不能做得到,最后我们达到了53521亿千瓦,是国家发布规划预计的17倍。而现在储能也在走这样一个路程,未来能不能达到这个预测(2030年31386万千瓦),甚至远远高于预测?我觉得取决于在座各位的努力,取决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对于储能产业的推动,我个人预计我国储能产业发展会像新能源一样,超出预计的数字,储能产业未来可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