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新能源与储能产业已形成全球优势,但还需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优质产能与核心竞争力。”近日,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专家委员会主任钟发平在接受《新华访谈》时表示,唯有通过“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机制,构建全生命周期治理体系,方能推动储能行业破卷突围。 近期,新能源与储能再度成为焦点,议题涉及光伏、风电、储能及氢能等多个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创新、源网荷储协同、AI赋能等引发热议。对此,钟发平表示,相关领域的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既面临政策红利释放、新兴赛道突破等机遇,也需破解体制机制、主体能力、人才制度等深层挑战。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仍面临“孤岛效应”,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存在错配,企业因技术成熟度不足、风险不可控而不敢投入中试环节。 钟发平表示,应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视角,开展有组织科研与集成创新,实现全要素赋能,推动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系统化的产业发展整体解决方案。为此,他在2024年推动成立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汇集了储能领域的产业链优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通过“精准出题、精准答题、精准评价”的协同模式,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闭环生态,通过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提升产业链盈利能力,为成果转化提供产业化平台,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据了解,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已推动落地了井陉200MW/400MWh独立储能电站等多个储能项目,并在河北保定联合共建先进储能项目基地。绿色提锂、电池回收和数字化安全诊断技术的研发工作快速推进,“一步法”电池回收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当创新从实验室孤岛走向产业协同生态,绿色能源才能真正惠及万家灯火。”钟发平表示,创新联合体将持续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联动机制,为全球碳中和贡献中国方案。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