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名家讲堂

国家电网总工程师孟庆强解读《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

2025-08-22 12:00:07 来源:国家能源局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国网电力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孟庆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指明了方向。能源安全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期,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系统梳理了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成就与趋势,强调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对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骨干企业,国家电网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国网力量。

  一、国家电网公司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成效显著

  国家电网公司坚决扛起“大国重器”责任,持续强化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机制建设,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公司经营区新型储能发展实现“量”“质”齐升。

  (一)装机规模快速增长,调控水平持续增强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指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连年翻番,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国家电网公司精准布局新型储能建设,推动装机规模与调控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截至2025年6月,公司经营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624.25万千瓦,当年新增装机量达1748.25万千瓦,同比增长100.34%;区域分布上,西北、华北、华东地区领跑全国,其中西北装机2648.96万千瓦,华北2024.53万千瓦,华东1355.72万千瓦;19省份投运装机超百万千瓦,新疆(1211.78万千瓦)、山东(939.02万千瓦)、江苏(732.47万千瓦)位居前三;2024年,新型储能利用小时数达991小时,同比增长267小时;迎峰度夏期间,短时顶峰能力超3000万千瓦,占并网规模的92%。规模化装机与智慧调控深度协同,筑就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坚实堡垒。

  (二)多元技术路线并进,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国家电网公司牵头组建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技术多元化创新及示范应用。锂离子电池突破吉瓦时级储能系统集成难题,在山东东营示范应用;钠离子电池实现百兆瓦时级商业化应用,为湖北电网提供丰富调节手段;国网新疆公司参与200兆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并网技术攻关,装机容量和时长均为全国之最;国网湖北公司参与全球最大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投资、建设与调试,已并网投运;积极参与新型储能标准制修订,新发布或实施新型储能领域国行团标40余项,推动标准体系持续完善。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的示范应用协力打造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交易机制不断完善,市场价值逐步释放

  国家电网公司率先构建新型储能市场化机制,打通价值释放关键通道。支撑22省(区)出台市场规则,在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探索容量补偿机制;江苏建立“电能量市场价差+顶峰补贴+辅助服务”综合收益模式;甘肃推行独立储能竞价补偿机制;湖北实施现货市场优先出清机制;2024年,经营区新型储能交易电量达7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倍。多元化交易机制如活水润泽,全面激发现代能源体系内生动力。

  二、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新型储能产业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技术创新与装机规模实现跨越式提升,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支撑。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指示,准确把握三大发展方向,推动新型储能从“跟跑”向“领跑”跃升。

  (一)推动新型储能定位向系统调节核心演进

  当前,新型储能已承担调峰调频、电力保供、容量支撑等多重功能,但定位尚未明晰,2024年新能源装机首超火电,其配建储能年均等效充放电仅177次,显著低于火电配套储能(897次)、电网侧储能(248次)及用户侧储能(368次);亟需厘清功能定位,阐明新型能源体系中调节资源的协同关系。《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提出“重点研究‘十五五’新型储能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未来将强化规划引领,科学配置储能规模,统筹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显著提升对新能源消纳和电力保供的支撑能力。

  (二)推动技术创新向安全高效长时储能突破

  当前,新型储能应用以锂离子电池为主(2024年装机占比96.4%),而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占比仅1.0%,亟需聚焦长时储能技术突破能量转化效率与经济性瓶颈,围绕基础研究、装备研发与工程化应用等寻求突破。《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明确“加大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力度”,未来将聚焦大容量宽温域电池、高性能液流系统、构网型储能等方向,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动技术从实验室验证走向规模化工程应用。

  (三)推动市场机制向多层次统一电力大市场体系深化

  当前,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入攻坚期,面临电能量价格浮动空间受限、辅助服务品种不完善、容量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新型储能价值释放;亟需建立适应新型储能特性的市场机制,科学疏导成本并保障合理收益。《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强调“健全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机制”,未来将遵循“谁受益、谁承担”原则,完善现货价格形成机制,拓展爬坡、调相等辅助服务品种,探索容量电价机制,构建多层次统一市场体系。

  三、国网工研院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提出2025年是推动中国新型储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单位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持续完善成本疏导机制,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新型储能高效利用。国家电网公司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双碳”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电力行业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组建国网电力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国网工研院),致力于开展多元化物理储能技术研究,引领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站在“十五五”新起点,国网工研院将充分发挥电力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安全发展、市场驱动,以系统思维推动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坚强支撑。

  (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

  服务国家“十五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科学开展技术路线研究:根据区域新能源规模和消纳需求,系统分析不同技术路线的适用场景与功能定位;统筹源网荷储环节,构建多层次技术支撑体系;开展新型储能技术专项评价研究,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科学规划引领技术研发布局,为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二)攻关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升级

  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强化新型储能技术攻关:聚焦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目标,部署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以国家科技项目为抓手,建设新型物理储能示范工程,研制自主可控装备,推动新型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热储能等创新技术规模化应用。以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技术支撑,服务市场机制完善

  服务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新型储能技术支撑:加快多层次市场协同的关键机制设计,推动新型储能广泛参与电力市场;持续推进优化电力现货市场价格机制,拓展新型储能盈利路径;推动增加爬坡、调相等能够充分发挥新型储能技术效能的辅助服务品种,向电力用户侧合理分摊成本;探索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推动实现调节资源的“同工同酬”。以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保障新型储能可持续规模化发展。

  新型储能是能源革命的“加速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支撑。国网工研院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勇于开拓新型储能科技创新,以开放协同理念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为推动能源体系变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科技力量,奋力书写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