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名家讲堂

刘亚芳:储能行业发展仍面临盈利模式不确定、安全风险管控难、低水平内卷严重、重投资轻运营等挑战

2025-10-19 21:15:42 来源:国际能源网等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储能中国网获悉,近日,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刘亚芳在上海出席活动时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已超过2021年同期规模约45倍,储能从能源电力系统中寂寂无名的“小配角”,变成了有名有姓的“大角色”。

  储能系统造价持续下降,2025年上半年,新项目平均中标价比2021年下降约60%。成本下降,带来新型储能竞争力不断提升,不仅国内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还跻身我国外贸出口“新三样”之一。

  但与此同时,新型储能成长中仍面临不少烦恼。行业发展仍面临盈利模式不确定、安全风险管控难、低水平内卷严重、重投资轻运营等挑战。

  展望“十五五”,艰巨任务和巨大机会并存。刘亚芳建议:围绕政策研究、AI技术应用、应用场景差异化、复合与耦合型储能技术应用,开展技术和模式创新,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详见如下:

  储能从能源电力系统中寂寂无名的“小配角”,已然变成了有名有姓的“大角色”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超过2021年同期规模约45倍。全国新型储能+抽水蓄能总规模已达到15623万千瓦。储能从能源电力系统中寂寂无名的“小配角”,已然变成了有名有姓的“大角色”。新型储能正在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源网荷各环节,发挥着风光新能源开发消纳、电力系统顶峰保供及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多重功效,真正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2024、2025连续两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新型储能是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随着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各类新型储能系统的造价也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以2小时电化学储能系统为例,2025年上半年,新项目平均中标价为0.587元/Wh,比2021年下降约60%。成本下降带来新型储能竞争力不断提升,不仅国内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目前还跻身我国外贸出口“新三样”之一。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称赞说:短短几年,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新型储能成长中的烦恼不少

  一是盈利模式受市场和政策影响不确定。

  《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简称136号文),推动储能从“被动配套”转向“主动选择”,有利于促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快建设,市场政策赋予新型储能新型市场主体地位。

  可是地区经济与社会差异决定,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以及中长期交易机制建立和完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容量补偿机制或容量市场机制亟待建立,限制了新型储能多重价值发现和价值回报实现。

  另一方面,因为新型储能价格政策缺位,此前各地靠自行制定的电量补偿、容量补偿、容量租赁等机制发展新型储能,现在都难以为继。

  第三,各地工商业储能赖以生存的分时电价频繁调整;独立储能、新能源配建储能支持政策总体变化趋势也使储能项目的盈利空间缩小,使得企业投资储能项目的收益难以测算。而项目投资回报没有保障,必然导致设备采购、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受到影响,甚至影响电力安全。难以持续投入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提质。

  二是筑牢全场景安全防线已迫在眉睫。

  作为新技术、新产业,新型储能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电力安全关乎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储能安全始终受到高度重视。随着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源网荷各环节的深度耦合与广泛应用,而且电力市场环境下,运行工况将越来越复杂,加上储能被调用频率的持续提高,设备充放电循环加速,运行负荷不断攀升,安全管控的难度与风险系数迅速增大,迫切需要加强新型储能设备质量、工程建设、运行监控、应急处置等全链条的标准化和安全管理。

  三是持续创新与差异化发展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盲目跟风和短期逐利心态的影响下,部分装备企业和项目投资企业选择“抄作业”“数据浮夸”,导致技术同质化趋势日益严重,长久下去必然让行业陷入低端产能无序扩张,产品和服务低价竞争,阻碍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严重制约我国双碳战略的贯彻和目标的达成。

  四是一些新型储能项目业主重投资建设、轻项目运营。

  新型储能作为系统性调节工具,如果配置不当、运行不当、策略不当,不仅不能为投资者带来收益,相反还可能使业主在电力市场中利益受损。

  “十五五”新型储能将大有可为

  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明确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这既是能源电力人的艰巨任务,也意味着新型储能必将会大有用武之地。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预计将超1.8亿千瓦。

  展望“十五五”,艰巨任务和巨大机会并存。推动新型储能持续健康发展,我们需要积极学习政策,积极运用AI技术,适应市场环境,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需求,不断探索多样化技术装备和差异化服务,坚持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当前,构网型储能、长时储能技术作为行业重点广受关注;两种以上储能技术复合应用,以及光热发电、火电绿电耦合等耦合型储能有助于满足电力系统调峰、调频、惯量支撑等多种需求,提升整体系统效率和经济性,实现复杂场景下多样化储能功能的兼容并蓄,大力促进提高我国风能、太阳能电与非电利用占比。

  新型储能产业前景广阔,使命光荣,让我们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开放的胸怀、更务实的行动,共同书写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新篇章,助力最大限度开发利用风光新能源,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支撑我国“双碳战略”贯彻实施!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