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电力系统
一个外形类似白色集装箱的柜体,立在8月酷热的阳光下。打开门,里面可以看见大量电池组以及控制系统等组件——这是浙江宁波一家企业新推出的储能产品,产品的储电容量最大可以达到数百至数千千瓦时不等,大容量的储能设备可以支持工厂、商场用电数小时。 前来参观的人员对这一产品十分好奇,人们顶着烈日,不断向研发工程师提问。《浙商》记者注意到,关注这个产品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有缺电烦恼的企业用户,另一类是嗅到商机的投资人和经销商。 这个夏天,高温席卷北半球,我国长江流域河流湖泊枯水期提前到来,水电大省四川因水位剧降而缺电,一些地方居民生活用电受影响,浙江省一些地区也启动了工厂限电等措施保障生活用电……缺电再次成为人们心头之痛。 与此同时,峰谷电价格差拉大,“夜间充电白天用”开始具有经济性,“峰谷电差套利”成为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 各方因素共同作用下,新型储能商业化已然起跑。这是一个怎样的市场?已有哪些玩家?企业如何参与?还有哪些问题待解? 浙江温州,工作人员在浙能乐清发电公司查看电化学储能调频项目运行情况 储能:从配角到支撑 通常来说,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 储能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充电宝”,风力、光伏发电量大时或者用电低谷时充电,风力、光伏发电量小时或者用电高峰时放电。既能中和不稳定的光伏发电和风电,也能配合常规火电、核电,为电力系统运行调峰调频,保障电力供应。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新型储能,是我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环节。 在当前新能源开发规模快速增加、负荷峰谷差持续拉大背景下,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必然需求。 “风、光能源虽然是绿色能源,但其生产常要‘看天吃饭’,其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不可控,对电网非常不友好——原来新能源装机占比只有10%,电网还能消纳,但要占到30%、40%,就必须配备相应的新型储能。”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华辰公司副总工程师斯林军说。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到,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风电、光伏电大范围接入以后,因为风电光伏不确定性,电力系统也会产生很多不确定性,这时候新型储能在系统中就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今年3月份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新型储能发展的基础目标,计划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储能商业化不小的市场蛋糕 当前,新型储能整体处于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阶段。 2021年,浙江出台分时峰谷电价政策,峰谷价差进一步扩大到4:1,为新型储能加快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去年以前,因为峰谷电价差不大,储能对客户没有吸引力。从去年开始,浙江省拉大峰谷价差,尖峰时段电价最高近1.4元一度,而谷电只要0.3元一度,工商业投资储能设施的意愿因此变强了。”2021年开始进入储能领域、今年正式推出储能产品的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一舟股份”)董事长张文阳告诉《浙商》。 用过储能产品后,一些敏锐的制造业企业主,有意成为投资者。 宁波八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业之一为纸质包装箱生产,能耗成本较高,比如在宁波的一个生产基地,2021年总用电量680多万度,每天用电约2万度。集团为此在工厂屋顶投建了120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集团董事长毛奇峰介绍,配套储能后,公司可以把光伏电能储存起来自己用,冲抵本来要购买的大网工业电。毛奇峰表示,自己在新能源领域有七八年投资经验,目前看好储能领域并有意涉足投资。 《浙江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中提及,浙江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上具有一定优势,在新型储能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拓展、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均开展了有益探索。 截至2021年底,浙江省累计建有电化学储能电站31个,总装机规模约7.6万千瓦。建成全国第一个规模化应用储能项目——浙江东福山新能源储能项目,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宁波110kV越瓷变10kV储能项目,有效增加当地电网调峰能力,节省电网投资;用户侧宁波旭升光储一体项目,通过源网荷储灵活互动,以峰谷差价空间维持正常运营;中国铁塔义乌5G基站储能项目,引入负荷聚合能效管控模块控制储能电池充放获取收益。 目前,浙江已初步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省内拥有多家储能相关的国家认可实验室,南都电源、万向集团、天能集团、中恒电气、恒龙等企业均在积极拓展相关市场。湖州市长兴县被誉为“中国电池产业之都”。 7月11日,浙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超过1亿千瓦,达到10190万千瓦,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去年最高负荷增加168万千瓦。迎峰度夏期间,未来可能面临电力负荷持续过亿的考验。浙江迫切需要发展新型储能以支撑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供应、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水平。今年1至6月份,浙江投产新型储能30万千瓦,这远远不够。 从电力供给侧看,2021年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达到3776.3万千瓦、占境内装机比重34.8%。新型储能可作为灵活性资源削峰填谷,平抑新能源并网波动性,支撑分布式电力及微电网发展。 而在电力消费侧,2021年浙江峰谷差已超过3450万千瓦,是全国峰谷差最大的省份之一。随着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居民生活用电比例进一步上升,全省负荷峰谷差仍有进一步拉大趋势。 长兴县10千伏雉城储能电站,国网长兴县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BMS电池管理系统监控显示屏上核对该组电池状态 关键性政策正在酝酿 8月中旬,一舟股份发布了储能新品,针对工商业侧的储能应用痛点,推出了工商业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为何以工商业储能为切入点?一舟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浙商》:“因为发电侧和电网侧储能的参与方是比较固定的,而工商业侧比较开放,储能产品在工业、商业甚至家庭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发展储能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全国各省份地区共发布储能相关政策490项,其中供给端和需求端相关政策较多。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接受《浙商》杂志采访时说,几个关键性支持政策,需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研究与推进: 一是成本疏导方面。目前多数用户侧储能项目只有峰谷电价套利这种单一商业模式,其收益难以支持储能的规模性发展。发电侧储能项目收益主要有租赁费用+容量电价补偿+电力现货价差,需要进一步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以降低成本;同时探索通过峰谷电价+辅助服务+现货市场+需求侧响应等方式来提高收入、疏导成本。 二是要着力解决并网调度、土地供应、隔墙售电等关键问题,促进储能产业全生命周期健康发展。 三是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来打造供应链体系,实现对储能电池、芯片等核心供应链的完全自主可控,并进一步建立起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 四是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智能化、数字化、高安全等关键共性集成技术,建立面向未来大规模储能应用的融合创新平台。 储能领域投资,哪些方面还有机会?刘勇表示,一是储能装备(包含储能电芯、储能集装箱等);二是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尤其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智能化、数字化、模块化解决方案;三是储能项目投运后的全生命周期运维服务;四是投资回报期在三年以内的项目;五是面向未来分散式大规模储能项目的数字化运营平台。 “从投资看,一个项目三年内可看到不错回报的话可以投,但周期更长的话压力会比较大,因为各地政策机制的不确定性和技术迭代,加上融资成本比较高,会有一定的投资回报风险。在目前储能热潮下,如果想短期投机,最好不要盲目进入,储能技术门槛并不低,需要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刘勇提醒。 |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