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评论

光储一体化项目陷成本困境

2022-11-22 17:06:34 来源: 中国能源报 董梓童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风光新能源

“光伏和储能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就要实现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而在可再生能源电力具有波动性且自身不具备存储功能的情况下,与储能相结合势在必行。”11月17日,在第十四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上,华为数字能源有限公司中国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总经理孙雨航指出。
 
近几年,光伏+储能一直是产业热词。在中央和地方发布指导性政策的背景下,光伏配储潜在开发市场广阔,主要光伏企业或直接切入储能领域,或储备相关技术。不过,由于成本较高、经济性难突显,光储一体化项目并不吃香,尚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状态。

原材料涨价凸显成本难题

远东电池研究院执行院长相江峰直言:“光储一体化项目推不起来,原因就在于成本偏高。此类项目成本一直维持在高位,特别是今年,原材料的涨价让这一问题更加凸显。比如在电池产业链上,如今碳酸锂的价格在56万元/吨左右,预计年底可能突破60万元/吨,而今年初的价格还仅是4万元/吨,一年之内就翻了十几倍。”
 
“目前储能系统成本在1.7元/瓦时左右。以电池寿命为10年、循环次数在3400次为基础进行测算,平均度电成本约为0.5元/千瓦时。若光伏平均度电成本为0.9元/千瓦时,两者相加后每度电的成本就要1.3元,远高于目前的电价。”相江峰清清楚楚地算了一笔账。
 
光伏配储成本高企已经成为影响相关项目发展的症结。国合洲际能源研究院院长王进指出,配储是越多越多省份投建光伏项目的特别要求。省份不同,配储的要求也不同,配置比例一般在5%至20%不等,配置时间在1小时至3小时之间。而在今年硅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光伏企业原本就面临供应链涨价的挑战,配储进一步大幅增加了项目投资成本。
 
截至目前,已有26个省(区、市)提出光伏项目配储要求。根据测算,若“十四五”期间各地按照相关发展规划落地项目,全国储能拟建项目装机规模将超过2800万千瓦。

一体化发展势不可挡

一边是高投入,一边是高需求。阿特斯太阳能技术支持副总裁马跃表示,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可持续发展放在关键位置,减排成为共识。用传统能源发1度电大约要排放800克二氧化碳,而生产1瓦光伏组件的碳排放量也在800克左右。这意味着,光伏发电一年就可以抵消生产时的碳排放量,随后的25—30年,则可以起到固碳作用。这也是光伏发展速度快、需求高的重要原因。
 
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刘巍说:“随着可再生能源逐步代替传统能源,储能加入其中是大势所趋。风光储一体化、光储充一体化都是市场关注的重点。我们同样认为这是未来比较大的一个风口。”
 
东方财富证券指出,全球光储进入快速成长期,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光伏与储能两者密不可分。在政策驱动与可再生能源配套政策的带动下,光储产业未来成长空间巨大。另据第三方行业咨询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光储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时。
 
东方财富证券认为,随着平价上网的陆续推进,光伏领域将由过去的政策补贴模式转为商业盈利模式。近年来,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进入快速增长期,其中2021年分布式光伏更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储能将是推动分布式光伏后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户用光储一体化或将催生大量经济性装机需求。

技术革新提高竞争力

在上述背景下,光储产业未来要如何发展?会上,相关企业高管均提到了同一个观点:继续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在马跃看来,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光伏发展迅速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快速下降。过去10年间,光伏组件的价格降低了10倍,目前的发电成本仅为10年前的1/10。若光伏成本在技术革新的加持下持续降低,光储项目在用户侧有更好的竞争力,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无锡极电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伟龙指出:“经济性是产业发展要考虑的重中之重。要做光储,就要持续降本增效,这样算成本的时候才不会心惊肉跳。”
 
“其实,用户端最关心的并不是技术先进性,而是经济适用性。所以不管是光伏还是储能,技术积累和技术革新最终要保证的都是成本下降。”相江峰直言,“比如我们刚才算的那笔账,1.3元一度电肯定贵,但如果我们把电池的3000次循环做到6000次,成本就可以减半,再做到1.2万次循环则成本更低,这才是技术革新的真正目的。”
 
刘巍提出,在目前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储能技术在光伏下游应用端逐渐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新能源必须与储能融合,不仅仅是锂离子电池,还有很多技术路线,比如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这些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不同的储能技术有不同的应用场景,都需要企业关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