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评论

BMS底层技术升级 “剑指”储能安全预警和调度难题

2024-07-26 19:35:11 来源: 高工储能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储能安全“化被动为主动”将是整个储能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能否在“主动安全”这个赛道上胜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件层面的突破,而感知是决策的依据,底层的BMS系统决定了“起跑线”有多高。

  BMS系统在储能系统中担任感知和执行的角色,衡量一个储能BMS系统的标准除了对电池SOC/SOH/SOP/SOE状态的精确计算分析,还包括抗干扰能力、快速响应能力、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等,都是BMS均衡管理和精确控制的重要基础。

  储能系统和电站大型化趋势下,需要协同控制的单体电池数量剧增,海量电池数据的快速稳定传输成为一大痛点。随着储能与电网互动的深入和电力现货市场改革的推进,电力系统对储能的响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些进阶要求背后,需要的是一场BMS底层技术的升级——通讯能力升级。

  储能系统的通讯是运行控制的基础,却鲜少有人关注通讯技术。储能系统储能系统内部组件之间、内部组件与外部电力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控制,都依赖3S系统和通讯技术。

  据高工储能调研了解,力高新能是业内首家将CAN FD、环形菊花链等新一代通讯技术引入储能BMS系统的企业。从BMS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到生产制造、供应链管控等各个环节,力高新能都遵循极其严苛的车规级全流程标准,以实现技术、产品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力高新能已深耕BMS行业14年,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BMS提供商。汽车动力电池的应用场景相对储能电池更复杂多变,力高新能CAN FD、环形菊花链等技术在汽车动力电池BMS系统上已得到大规模应用和成熟度的验证。

  力高新能认为,未来,海量数据快速传输成为必然趋势,BMS、PCS、EMS的高速响应将助力储能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实现巨大飞跃。

  主动安全和寿命保障

  呼唤BMS底层升级

  近年来,从储能电芯到系统、电站逐渐大型化,海量电芯的均衡控制难度显著提高。

  此前,采用280Ah储能电芯的20尺3.44MWh储能集装箱,通常采用1P48S电池模组,电池仓中的电芯数量为3840个;而源网侧储能新一代主流产品是采用314Ah电芯的20尺5MWh储能集装箱,电池模组进阶成长条形的1P104S,需要的电芯数量近5000颗。

  随着电芯逐渐向500Ah+、600Ah+甚至1000Ah+、3000Ah+大容量进阶,储能系统向6MWh+、7MWh+发展,大容量系统和复杂的拓扑结构对BMS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宁德时代曾对外表示,1GWh的储能项目大概需要150万颗电芯,再加上其他零部件,就相当于大飞机的零部件数量水平,PPM(百万分之一)级别的单体电芯失效率会有很多故障,即使是PPB(十亿分之一)的水平也可能还不够。

  面对安全挑战升级,储能系统集成商开始从设计上革新:改变集中式架构,采用组串式或交直流一体设计,能量管理精细化;强化3S协同,或将BMS和EMS融合(二合一);引入AI大模型的电芯预警分析系统等。

  但无论哪种设计革新,归根结底,底层电池状态数据是储能系统智能控制调度、安全性能保障的基石,脱离BMS的感知,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目前,多家头部储能企业强调,储能安全要“化被动为主动”。

  近期,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储能电站事故表明,虽然每个储能系统都配置了热管理和消防系统,但由于前期预防、预警热失控的不足,往往导致储能电站事故的控制难度巨大。

  高工储能认为,要抑制储能电站热失控风险,提升储能全生命周期寿命,一方面是通过电池本体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是强化对电池数据的感知、传输、分析能力,真正做到“主动安全”。

  BMS掌握着整个储能电站的海量电池数据,承担着提前探测和预警电池热失控风险的重要功能。

  而现有的BMS并不能满足未来储能发展的需要,储能行业需要BMS底层技术升级。随着储能系统安全要求的持续提高,储能BMS不仅需要采集、处理的更多电池数据,还要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

  BMS龙头企业力高新能在接受高工储能采访时表示,已开始引入CAN FD、环形菊花链、千兆以太网等技术,提高了数据交互的速率和可靠性,满足实时状态监控、远程数据分析、海量数据传输等市场诉求,引领BMS产品升级。

  力高新能主控产品之一

  电网交互和收益提升

  考验系统响应能力

  在储能系统中,BMS不仅负责电池数据的感知、传输,还要负责指令的执行。

  国内储能电站“建而不用”的情况一直饱受诟病,无论是新能源配储还是独立共享储能,均存在调度难度大、调度成本高的问题。

  高工储能采访了解到,储能电站调度难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在于储能电站布局分散,且新能源电力供需存在区域性的“错位”,另一方面在于通讯技术不足,不同厂商设备之间难以互联互通,对电网调度指令的响应速度不够快,甚至无响应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盈利水平不足、价格传导机制不够完善是一直横亘在国内储能产业面前的难题。现阶段储能主要通过中长期电能量交易、调峰辅助服务获利,随着电力现货市场、调频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不断完善,储能的盈利水平有望得到明显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储能接受电网调度,尤其是调频、电力现货交易等,对储能系统的响应速度均有较高要求。

  尤其是独立储能电站这种完全依赖市场经营的主体,在容量租赁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和电力现货市场获利,而调频、电力现货交易等均以高精度、高效率的调度技术为基础。

  工商业储能是国内商业模式相对更成熟的细分领域,但普遍依靠峰谷套利,盈利模式单一。

  2024年以来,国内多数省份的分时电价政策调整后,峰谷价差同比缩小,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工商业储能的投资热情。

  分布式储能的终极形态是向虚拟电厂发展,不仅能够真正打开储能的盈利空间,也是电力系统“去中心化”的主要方式。

  面向未来虚拟电厂和大规模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储能系统的响应速度将直接影响收益的高低。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海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电力市场较为成熟,储能充分参与调频、电力现货交易等,但调频的时效性极强,对于用户侧储能而言,基本只能参与二次调频,由电网提前发布预调频指令。

  随着风电、光伏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电力系统对于储能调频的需求逐渐增大,除了火储联合调频,独立储能调频项目也正在兴起。

  为应对快速响应的需求,多家电芯厂商推出了1C大容量电芯,BMS系统也需要技术革新以匹配高倍率电芯。

  CAN FD和环形菊花链

  如何提升通讯速率和稳定性?

  快速感知和响应能力的核心是通讯技术。当前,实现毫秒级别的海量电池数据稳定传输是储能BMS行业的一大难点。

  据了解,目前储能系统通常采用的通讯技术包括Modbus RTU、Modbus TCP、CAN、CAN2.0、CAN FD、Ethernet 以太网、菊花链、RS485、IEC 61850、IEC101、IEC104、MQTT等。

  在储能系统内部,BMS总控(BAU)、主控(BPU)、从控(BMU)三级架构中,普遍使用的CAN和菊花链技术,外部通讯则主要采用modbus协议等。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技术是一种允许多个设备在同一网络上通信的协议,最大传输速率1Mbps,数据帧负载最长8字节。CAN 2.0是CAN协议的一个版本,数据帧负载依然限制在8字节以内。

  而CAN FD是CAN协议的增强版,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大的数据负载,允许高达5Mbps的数据速率,帧负载最高可达64字节。目前,CAN FD已在汽车等领域大量应用。

  基于对CAN FD的应用,力高新能BMS总控(BAU)的数据传输速率提升了5倍,该技术理论上最高可提速32倍。这意味着可以一次性传输更多的信息,降低了通信的延迟,交互效率大大提升。

  菊花链是一种依次连接多个设备的方式,这种配线方案使得只有相邻的设备才能直接通信,能够承担的功能相对比较基础。在BMS中,菊花链结构用于主控与从控之间电池单元的连接。

  主控与从控之间也常用CAN通讯,相对CAN技术,菊花链技术的拓扑、线束简单,元器件更少,更具成本优势。

  据介绍,不同于行业传统方案,力高新能BMS产品充分考量了两种通讯方式的优劣势,并进行了升级改进。

  环形菊花链技术是普通菊花链技术的进阶版本,尾端BMU还会再与BPU连接,形成环式链路。这种配线方案可以在整个通信链路上实现两个方向的信息传输。即使某个AFE小板或某条线束出现故障,也可以转换方向继续与BPU通信,不影响数据输送,从而增强了BMS的稳定管理与监测。

  力高新能引入环形菊花链技术,在简化布线、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优化了普通菊花链的稳定性问题。

  高工储能认为,通讯技术的创新是储能BMS企业形成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方向。BMS监测数据的体量、传输速度的快慢,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电池热失控预测的准确度。储能系统的安全预警能力,愈发成为储能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业内人士表示,储能系统的通讯技术和标准将逐渐走向统一,CAN FD和环形菊花链等新一代BMS技术或将成为主流。

  2024年,国内储能电站正大步迈向频繁调用,储能BMS对电池和系统全生命周期循环寿命和收益的作用将逐渐被放大。随着储能电站运行时间拉长,储能BMS企业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明显。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