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评论

国内独立储能,正在悄悄“大干”

2025-03-17 19:11:16 来源:Mr蒋静的资本圈 Mr蒋静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低调的独立储能,正在越来越高调。

  近期,新能源入市政策出台,强制配储落幕,独立储能(本文含共享储能)价值陡升,迎来更多关注。

  这个并非偶然。

  实际上,无论是强制配储的落幕,还是独立储能的进击,都是能源电力行业走向市场化、新型电力系统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

  从2023年7月《强配储能“向左”,共享储能“向右”》到2024年4月《储能,谁在翩翩起舞?》,我们曾专门分析并洞察到了国内独立储能正在迎来“蝶变”的重大机遇。

  两年来,我们见证了国内独立储能的迅猛发展,也见证了多家立足国内储能业务的企业迅速成长。

  01

  规模快速增长,单体越来越大

  近年,我国独立储能呈现每年翻番之势。

  2023年底,我国独立储能累计装机15.39GW,约32.32GWh,占新型储能的比例接近50%,较2022年底增加120%。

  到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168GWh,即便按照保守的占比50%估算,独立储能的装机规模也已经达到84GWh,增速超过100%。

  独立储能已经成为新型储能的主流,而这个趋势随着新能源市场化的到来,将更加明显。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此前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增独立储能将占新增新型储能规模的85%,累计独立储能装机规模将占到累计新型储能总规模的65%。

  在单体装机规模方面,更是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曾经100MWh都是罕见,如今数百MWh项目已经不再新鲜,动辄GWh,数不胜数。

  2024年12月,阿特斯甘肃肃州独立储能电站项目一期200MW/800MWh成功并网,该独立储能电站总规模500MW/2GWh,分两期建设,一期总投资10亿元。

  而此前,阿特斯在甘肃民乐的另外一个独立储能项目一期150MW/300MWh于2023年5月成功并网,该项目总规模为500MW/1GWh。

  如今,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及社会资本,正在参与到独立储能的大潮中。

  2025年2月,赣锋位于河北邢台的300MW/1.2GWh独立储能电站开工,总投资接近16亿元,近期更是拿下内蒙古乌兰察布400MW/2.4GWh的独立储能示范项目。

  这是过往不敢想象的,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02

  不可轻视,电力市场化的必然

  源网荷储充,新型电力系统呼之欲出。

  独立储能,则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枢纽。

  随着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不稳定性越来越敏感,新型储能尤其是独立储能的价值越来越重要,有助于提升电网调峰调频能力,缓解用电高峰时段的电网压力,减少弃风、弃光现象,促进新能源消纳,优化能源电力结构,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

  好处自然是溢于言表。

  今年两会前期,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储能是构建能源稳定供给体系压舱石,“没有储能,能源的稳定性是不可能解决的,光储一体化协同,再加上智慧能源管理,形成一个稳定的能源共建系统”,而电力市场化是储能价值充分实现的历史契机。

  目前,国内独立储能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现货套利收入、辅助服务(调峰/调频)收入、容量租赁收益、容量补偿和政策补贴等,预期价值含量取决于电网结构、能源结构、负荷结构以及分时电价等因素。

  尽管独立储能始终面临收入不确定性的风险,让很多社会资本望而却步,但需求端的确定性越来越明朗,独立储能的商业模式也随着储能系统成本的不断降低,而变得越来越可行。

  近期,新能源入市政策,也就是136号文的推出,更是加速了这个趋势,一方面风电、光伏全面入市,另一方面强制配储退出,独立储能的市场化价值进一步彰显,还将推动更多资本参与进来。

  一退一进,独立储能注定站上风口。

  03

  谁主沉浮?

  独立储能,作为储能甚至新型电力系统的顶流,Beta层面的机会自然不用多说,但哪些储能企业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大口吃肉呢?

  也就是Alpha的机会在哪来?

  这个话题,本公众号在2024年4月《储能,谁在翩翩起舞?》中已经有所阐述。

  “源网荷储充”协同发展,独立储能既是新型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更是电网的一部分。

  目前,位于电网关键节点的储能项目更具有稀缺性,经济可行性和投资价值也更加突出,这也是目前大家竞相争夺的资源。

  基于对电网及新型电力系统的认知,独立储能的选址、评估、开发、投资、融资、建设、运营和资产管理,这是一个全周期的专业活儿,具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产业资本,自然更有能力和魄力。

  为此,我们也看到,独立储能的投资开发主体,除了传统的能源国企,阿特斯、赣锋这样的民营产业资本也在积极参与。

  同时,由于独立储能的投资金额较大,尤其是单体规模越来越大,单个项目投资额动辄10亿元+,这对投资方的资信水平、融资能力及融资成本也尤为敏感。

  如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尤其是银行、金租、商租乃至保险资金,是当前独立储能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还需要不断证明自己。

  只有这样,独立储能才能形成持续的产业闭环。

  面对独立储能的历史机遇,谁主沉浮?电力专业能力、融资能力和运营能力是基础,但是面对不确定性风险的魄力,以及驾驭不确定性的能力,也很重要。

  国内独立储能从实力、能力和魄力角度来看,注定是少数王者的游戏,能够参与的主体不会太多,而且随着头部企业专业化、全周期操盘能力的提升,以及合作金融机构的积累,行业集中度还会持续提升。

  从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角度来讲,也有助于储能行业出清,走向更加健康,彻底告别前几年强配储能“闹剧”留下的行业阴霾。

  独立储能,太值得期待。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