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回顾世界汽车百年历史,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的是,电动车的诞生远比燃油车早了近半个世纪,甚至于19世纪下半叶就因其出色的舒适度及易操作性,而使电能成为早期车辆的首选驱动力。 不过,此后的诸多岁月里,早期蓄电池如今已为人所熟知的能量密度不够、续航能力不足、充电时间太长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电动机才遭到历史的无情淘汰。 伴随电池容量、能量密度的一路走高,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时代的绝对宠儿,如今已重新站到了全球汽车工业的舞台中央。同时,锂电作为新型储能产业的主流技术路线,也扮演着新能源产业核心支撑及压舱石的重要角色,毫无悬念地迎来近乎“过度繁荣”的赛道狂热。 与之相应的是,各路新老玩家不断挖空心思将储能赛道“卷”出新高度。在300Ah+电芯替代280Ah登上主流地位才刚实现不久的储能行业,已然涌现出一大批倡导500Ah+大容量电芯的头部厂商,甚至不乏企业将新品开出690Ah、730Ah乃至1130Ah的超高容量。 更有夸张者,宣称已成功研发3000Ah大容量高安全性储能专用电池,在单体电池容量、循环次数、安全性和度电成本上做到行业领先水平。行业“数值崇拜”式的军备竞赛业已可见一斑。 既以质量及规模分高下、又靠低价竞争决生死已成为储能市场新的法则,规模、容量、价格等为内核的同质化竞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过,伴随工商业储能的异军突起,不仅为稍显沉闷的行业竞争再添一把薪柴,也以更多的打法思路为破除储能“同质化”陷阱照下第一缕曙光。 无声听惊雷 储能行业同质化竞争的声音由来已久。 今年4月份的北京储能展上,海博思创董事长、总经理张剑辉的公开发言就引发不少共鸣:“明天的储能展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电芯也好、系统也好,都高度同质化。基本上一个展馆逛完以后,可以不用再逛其他展馆了。”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则在更早的一次演讲中表示:“产能链价格持续走低,储能投标价半年下降三分之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冲业绩、抢份额、报价跌破成本。一半春天,一半寒流,就是我们现在储能行业的现状。” 中国储能市场竞争如此迅速地迈入残酷的生死搏杀,原因事实上也并不难想见。自2020年9月双碳目标提出,加之各省新能源配储政策陆续出台,为储能行业的繁荣吹响第一声号角,“年轻”的储能行业在此后数年连续保持了跃进式的爆发式增长。 据CNESA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30GW,达到34.5GW/74.5GWh;新增投运新型储能21.5GW/46.6GWh,超过去十年总和。在一年新设数万家企业的储能赛道,目前已有超过十万家相关企业入场。 然而,真正意义上摆脱无效创新的差异化竞争及新技术变革,例如钠电池、固态电池等技术本身还存在不确定性,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又实在太过遥远。 前时因锂价居高不下而火爆一时的钠离子电池,自去年以来呼声已远不如前,行业首个真正意义上百兆瓦时级别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近日才完成招标;液流储能、压缩空气、飞轮储能、熔盐储能、重力储能等技术路线至今仍相当“小众”。 即便已经是千军万马挤上独木桥,行业真正的问题却似乎并未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根据中电联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958座电化学储能电站累计非计划停运1030次,单次平均非计划停运时长29.12h,单位能量非计划停运次数26.73次/100MWh。 伴随使用时间和循环次数的增加,电芯之间的不一致性逐渐加剧,加之过去采用动力电池标准,部分厂家产品质量又良莠不齐,部分电池在运行4、5年后出现鼓包、漏液情况已屡见不鲜;部分电站电池管理系统不具备在线均衡功能,缺乏电池一致性管控手段,也可能导致个别电池加速老化甚至引发热失控。 基于相关标准规范及行业需求,当前储能产品已普遍由舱级消防方案升级到“Pack”级消防方案。然在消防行业自身并无技术革新的前提下,储能安全问题便依旧是“薛定谔的猫”。能够搭建起如何水平的消防防护体系,对温控进行怎样程度的智能、精准匹配,都考验着储能企业究竟有多重视对“极致安全”的追求。 一个健康稳定的储能产业,所需求的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数值较量。在同质化竞争阴霾笼罩之下的各大厂商正逐渐意识到,想要抓住破解储能同质陷阱的关键钥匙,不免要在细微之处见真章。 细微见真章 现今的储能行业,较之过去一段时期更加富有大争之世的特质。 一方面,由马太效应主导的大储市场以其价格、规模门槛,令无数中小型储能企业望而却步,但也引导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及质量标准,能在这一途径杀出重围的企业,已经有机会跻身行业最为头部的企业之列;海外市场更是远未有饱和及过剩迹象,居高不下的毛利率依旧吸引着大批储能玩家出海淘金,开辟新的战场。 另一方面,工商业储能市场的快速崛起,也让国内以大储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所松动。不仅以真金白银为大量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让过去制霸大储市场的行业龙头不再具备绝对的话语权;也吸引到“身怀绝技”的各路企业共襄盛举,以各自所长在市场上形成了一支独具一格的竞争力量,为行业贡献了更加丰富多元的竞争新打法。 在此背景之下,有专攻海外的企业重新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期冀以全球市场磨砺下形成的成熟售后服务能力实现弯道超车;亦有跨界企业携多年积累的工业客户资源积累,在工商业储能赛道大打渠道牌;更不乏老牌储能企业发挥全栈自研优势,抓住行业当前迫切需求精细化、定制化、一体化服务的关键赛点,以久经考验的客户收益保障,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交钥匙工程。 作为国内较早进入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企业之一,2009年便开始全面布局储能业务的科陆电子正是其中典型代表。自去年6月美的集团正式入主科陆电子,公司全年完成约1.3GWh的储能系统交付,储能业务实现营收14.35亿元,同比增加106.73%,跑步开启了储能业务的“第二春”。 就客户收益表现来看,根据4月份储能分析平台Modo Energy发布的美国德州ERCOT市场储能站点收益排名,科陆电子以其安全高效的系统集成能力,在美国德州TX10项目9个站点收益全部位居前30。另据德州站点三年数据监控显示,使用科陆Smart Scales(智能天平)主动均衡技术的站点,电池SOH能够得到2%以上的提升。 其实就本次SNEC2024展会上最新发布的新品情况,也不难看到科陆电子在现下“卷”成一锅粥的储能赛道上究竟做对了什么。 以“全”而论,科陆电子近30年深耕电力行业,已打造“电芯—Pack—站”级全链路主动均衡科技产品,能够提供设计、设备、安装、运维全生命周期整站服务。其新发布的Aqua系列5MWh液冷储能产品在提升21%能量密度、10%电芯循环全生命周期可放电容量的基础之上,还可降低15%施工工程量及10%的运维成本。 公司既已实现对高温、极寒、高海拔、盐雾等多级复杂场景的全面覆盖,又能够通过模块化设计,支持客户定制化灵活配置,实现差异化的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服务。 若以“精”论,当前由于成本价格等因素,国内储能项目几乎均为被动均衡项目(98.4%)。而科陆采用的BMS主动均衡技术,单体电池电压与平均电压差值在5mV以内,能够实现簇内电芯间均衡,保证电芯一致性,相较于被动均衡时间缩短66倍,有着明显的效率提升。 来自Wood Mackenzie分析师John Smith就曾指出:“在当前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先进的电池管理技术不仅能够提升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还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而正如前文所述,考虑到电池不一致性问题素为储能行业顽疾。未来伴随国内电力市场化程度提升,主动均衡技术在电站长期运营过程中的经济性优势也将逐步显现,应用范围或会更加宽广。 |
上一篇:光储系统高压化路上的“芯”力量
下一篇:储能变局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