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评论

储能变局

2024-06-18 11:17:06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编者按:在经历2023年行业疯狂“内卷”后,2024年新一轮政策的支持让储能行业盈利能力开始从底部向上爬升。在新型储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后,储能行业内部竞争格局出现新变化,研发能力突出的行业龙头不仅业绩修复明显加快,且海外收入贡献也在明显增长中。

  近两年,在储能政策密集发布下,储能行业驶入“快车道”,资本的大量涌入让储能产业规模急剧扩张,仅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就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然而过热的投资也带来产能过剩问题,库存的大幅增加导致储能产品价格持续下行,储能系统2023年末的平均价格相比年初价格下降了40%左右。

  进入2024年后,经历2023年停产、减产、业绩大降洗礼的储能行业,内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利多政策持续引导,比如《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政策的相继出台,让我国储能行业迎来新的增长契机,特别是新的节能降碳目标提出后,让新型储能装机潮有望到来,而海外市场的逐渐回暖,也为拥有海外业务的储能公司,特别是有着明显研发能力的头部公司带来更多业绩增量。

  新能源建设加速

  [为落实“双碳”目标任务,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提升,在能源发展中,既存在结构不合理、环境压力大等老问题,也出现需求减缓、效益下降等新情况。因此,为积极应对各种突发危机带来的影响,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健康发展支持经济增长,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明确指出: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8%左右;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和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分别达到33%和18%左右,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

  《规划》还强调,以重大基地支撑发展,明确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湾、冀北、松辽、新疆、黄河下游等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藏东南、川滇黔桂两大水风光综合基地和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

  规划的持续推进,让我国的新能源建设成绩斐然。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今年1月30日发布的《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持续推进,新能源发展实现“三连跳”。装机方面,全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从2022年底的7.6亿千瓦,连续突破8亿千瓦、9亿千瓦、10亿千瓦大关,于2023年底达到10.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6%,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从2022年底的3.9亿千瓦,提高到2023年底的6.1亿千瓦。

  5月23日,国家能源局也发布了最新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30亿千瓦、达到约30.1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7亿千瓦,同比增长52.4%;风电装机容量约4.6亿千瓦,同比增长20.6%。

  “2024年,将聚焦落实‘双碳’目标任务,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在2023年12月召开的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要着力推动科技与产业融通衔接,扎实开展能源标准化工作,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着力打造能源科技创新高地。

  对于发电装机规模,中电联在《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中预测,到202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2.5亿千瓦,同比增长12%左右,2024年新增发电装机将再次突破3亿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将再次超过2亿千瓦。在新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预计到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3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0%左右,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

  消纳问题引发重视

  [弃风弃光率的上升,反映出在快速发展的风电光伏新能源背后,消纳问题依然严峻。]

  在风电光伏建设加速的背后,消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前些年,在国家不断加大跨省跨区大范围大容量电力资源配置后,新能源消纳的矛盾得到了大幅缓解。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全国风电利用率97.3%、光伏发电利用率98%。

  不过,进入2024年后,随着第一、二批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相继建成并网,以及第三批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消纳问题再次凸显。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4月2日公布的2月份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显示,与此前相比,今年2月份弃光率大幅上升,其中,有7个地区弃光超10%,依次为:西藏弃光29.1%、河北弃光12.6%、江西弃光12.5%、湖北弃光11.7%、蒙西弃光11.4%、青海弃光10.3%、陕西弃光10.3%。

  对于消纳问题,5月下旬,国家能源局在召开的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调度视频会中指出,部分地区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下降,源网协调不够,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不平衡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快研究协调解决。

  而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近期也表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超过11亿千瓦,同比增长约38%,消纳需求大幅增加。”

  “随着新能源并网规模持续增加,西部一些地区的风光新能源大发时段存在电量供过于求的情况,风光新能源消纳面临挑战,弃风弃光率开始上升。”国信证券表示。

  弃风弃光率抬头,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能与这些地区在研究新能源发展规划重点考虑资源条件时,并未充分考虑并网送出和消纳匹配情况有关。此外,可能受限于用地政策等因素,部分地区的新能源开发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导致电网规划难以与之匹配。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9日下午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适应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6月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要科学确定各地新能源利用率目标。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在科学开展新能源消纳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新能源发展、系统承载力、系统经济性、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与本地区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充分衔接后,确定新能源利用率目标。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当放宽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原则上不低于90%,并根据消纳形势开展年度动态评估。

  《通知》提出的第一项重点任务是加快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并针对500千伏及以上、500千伏以下配套电网项目及配电网的规划管理工作提出改进要求。其中,明确为国家布局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等重点项目开辟纳规“绿色通道”。

  第二项重点任务是积极推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网源协调发展。《通知》明确提到,开展各类储能设施调节性能等参与系统调节规模和置信度的综合评估。

  第三项任务是充分发挥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一方面,《通知》提出电网企业要构建智慧化调度系统。另一方面,还强调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优化省间电力交易机制。

  第四项重点任务是科学优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标,明确了新能源利用率目标等一系列问题。《通知》提出,要充分考虑新能源发展、系统承载力、系统经济性、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统筹确定分地区的利用率目标。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当放宽,原则上不低于90%。

  在《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出台之前,国务院5月29日还印发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在保证经济性前提下,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

  《行动方案》指出,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通道,提升跨省跨区输电能力;加快配电网改造,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承载力;积极发展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大力发展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技术新模式。

  值得重视的是,《行动方案》提出的降碳目标,显然是有利于新能源装机的迅速提升,而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研究完善储能价格机制,这一要求同样利于新能源建设,利于储能装机的提升。

  对于《行动方案》提出的要求,中金公司认为这将推动清洁能源特别是分布式新能源建设,理由有两个:

  理由一:由于部分省份针对用能企业自发自用的非水可再生能源电量可不计入综合能耗核算,我们认为方案将促进企业通过建设分布式能源的方式降低能耗。

  理由二:此前由于新能源消纳率尚未放开,配电网容量不足反送电有限,造成分布式能源建设瓶颈,此次文件指出,在保障经济性情况下,资源较好地区的新能源消纳率可降低至90%,为分布式新能源建设留出空间。我们认为储能可为分布式新能源消纳及经济性提升贡献助力,或将受益于分布式新能源发展。

  海通证券认为,我国国家层面及各省份地区陆续发布2024—2025年储能行业相关建设方案,有助于推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持续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储能行业市场规模仍具备较大的增长空间。”

  新型储能建设提速

  [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目前已经有11省(区)装机规模超百万千瓦。]

  今年全国两会上,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对于新型储能,在国家能源局1月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情况,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千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中远期目标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而在《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实现进程上,受国家和地方政策的积极引导,我国多地加快了新型储能发展,目前已经有11省(区)装机规模超百万千瓦。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5的省区分别是:山东398万千瓦/802万千瓦时、内蒙古354万千瓦/710万千瓦时、新疆309万千瓦/952万千瓦时、甘肃293万千瓦/673万千瓦时、湖南266万千瓦/531万千瓦时,装机规模均超过200万千瓦,宁夏、贵州、广东、湖北、安徽、广西等6省区装机规模超过100万千瓦。分区域看,华北、西北地区新型储能发展较快,装机占比超过全国50%,其中西北地区占29%,华北地区占27%。

  另据CNESA数据,2023年全球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289.2GW,同比增长21.9%,其中新增装机规模达52.0GW,同比增长69.5%;从装机类型来看,新型储能市场发展迅猛,累计装机规模达91.3GW、装机占比达31.6%,抽水蓄能装机占比首次跌破70%。

  在新型储能规模上量的同时,相关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目前来看,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但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发展迅速,2023年以来,多个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开工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落地实施,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底,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铅炭电池储能占比0.5%,压缩空气储能占比0.5%,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占比1.2%。

  6月7日,电规总院在2024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下简称“联盟”)年度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展望称,从电力供需形势和未来常规电源发展来看,加强电力供应体系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点任务,新型储能将成为电力供应保障性支撑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也是近期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预计未来储能时长4小时及以上的长时储能将成为储能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2024年1—5月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14.66GWh,同比高增75%;5月新增装机达2.97GWh,同比高增102%,国内大储持续高景气,全年实际装机或超过年初预期。”华安证券认为,保障性并网项目竞争性配置+市场化并网占比提升+部分存量项目开始要求配储,均将带动2024年国内储能配置比例提升,支撑国内储能规模高增。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86.5GW,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51.3GW,占比从2022年77.1%降至59.4%;新型储能累计装机34.5GW,占比提升至39.9%。

  对于新型储能装机的预期,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在《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中预计,“十四五”最后两年,新增储能装机仍呈快速增长态势,超额完成目前各省的规划目标;“十五五”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保守场景下,预计2028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68.7GW,2024—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37.4%;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1.2GW,2024—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30.4%,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26.6GW。

  理想场景下,预计2028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0.9GW,2024—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45.0%。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13.9GW,2024—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37.1%,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39.9GW。

  需要指出的是,新型储能建设工作的加快,与国家和地方出台很多重要政策有关。2024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几十条或上百条政策出台,比如今年1月份,国家及地方共发布储能相关政策100条,其中国家层面政策10条,地方层面政策90条;2月份,国家及地方共发布储能相关政策53条。其中国家出台政策7条,地方出台政策46条……4月份,国家及地方政府发布108条储能相关政策,其中,国家级政策16条。

  政策的驱动,使得多个重大储能项目在年内获得持续推进。公开资料显示,福建单机容量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厦门抽水蓄能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总投资100亿元的华能金坛综合能源利用项目投资实施协议签署、正泰电源5MWh液冷储能系统项目落地正泰电气松江园区……融和元储太仓鑫融100MW/200MWh独立储能电站项目在年内成功并网等。

  “目前,全国各省、市已规划锂离子电池储能建设项目累计约67.5GWh,其中新能源配储项目合计约13.5GWh,独立、共享储能合计约56.7GWh,2023年全年实际并网超过规划值,目前看国内2024年高增长确定性较强。”长江证券判断,叠加2023年以来工商业储能备案量陆续在今年释放,预计年内储能装机80GWh左右。

  利润向头部公司集中

  [一季度,业绩居前十的储能公司无论是营收合计还是归母净利润合计,均占行业整体四成以上。]

  近两年,在电池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一轮暴涨的影响下,储能产业上下游企业都在大幅增加产能。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起,储能厂商已公布扩产计划近70项,总投资逾4700亿元,规划储能电池及系统总计扩产产能超900GW/h。然而在资本的一味涌入,以及储能企业的大量扩产下,特别是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行业巨头纷纷加大在储能领域的布局后,储能行业竞争明显激化,产能过剩情况严重,价格战贯穿了整个2023年的储能市场。据了解,价格战最先开始来自结构性过剩的电芯领域,随即引爆直流侧系统价格持续走低,继而交流侧系统价格战不断下探。

  统计数据显示,储能电芯平均价格从2023年初的0.9元~1.0元/Wh下降至年末的0.4元~0.5元/Wh,价格直接腰斩。与此同时,相比年初,储能系统平均价格也降至约0.8元/Wh,下降40%,接近腰斩。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可事实上,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已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34.5GW。这意味着,我国新型储能建设已提前两年完成目标任务。

  在低价“厮杀”下,不仅让很多储能产业链相关公司2023年业绩出现大降,且也让一些跨界储能产业的上市公司,比如昆仑万维、珈伟新能、冠城大通、百合花等公司在经营压力之下选择剥离自己的储能业务。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在目前A股市场中的307家储能概念股中,2023年出现亏损的公司达65家,实现归母股东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公司有157家,占比超过50%。相比之下,2022年出现亏损的公司为45家,业绩出现同比下滑的有124家,占比40.4%。

  随着时间进入2024年,在“新型储能”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任务,以及在“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在诸多利好政策的持续出炉、重大储能项目陆续推进下,行业落后产能得到了逐步出清,细分领域比如电芯、PCS、集成/EPC等环节,盈利能力环比开始出现改善迹象,反映在上市公司一季度财报上,有很多储能概念股业绩出现增长,尤其是龙头公司表现更甚。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今年一季度,A股307家储能概念股实现盈利的公司家数上升至245家,占比79.8%。其中,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0%的上市公司有56家,占比超过18%,相比2023年末的11%占比数据多出了7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一季度通常为行业传统淡季,板块整体表现较弱,而今年一季度数据相对出色,反映出储能行业的盈利能力可能在2023年四季度已经触及底部,行业从景气低谷开始向上爬升。

  具体来看,龙头企业的地位稳固,业绩表现更为亮眼。其中,业绩前三甲公司是宁德时代、格力电器、比亚迪,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05.1亿元、46.75亿元、45.69亿元。排在四至十名的公司是长江电力、中国核电、三峡能源、阳光电源、特变电工、海螺水泥、中国能建,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9.67亿元、30.59亿元、24.22亿元、20.96亿元、19.94亿元、15.02亿元、14.81亿元。排在十一至二十名之间的是申能股份、正泰电器、亿纬锂能等,归母净利润在6亿元~12亿元之间。

  需要指出的是,一季度业绩前十家公司无论是营收合计还是归母净利润合计,均占行业整体四成以上。其中,营收方面,业绩前十家公司合计营收4374.96亿元,而307家储能概念股营收合计为10627.39亿元,占比41.17%。归母净利润方面,业绩前十家公司合计归母净利润达362.75亿元,占实现盈利的245家储能概念股合计归母净利润(642.85亿元)的56.43%。如此情况反映出,在行业风口来临时,龙头企业在行业中竞争中的优势更为突出,而这一点从前十家公司销售毛利率也能看出,多数公司销售毛利率在25%以上,比如宁德时代毛利率为26.42%,阳光电源为36.67%,长江电力为48.14%,三峡能源为58.96%。

  从行业龙头来看,宁德时代虽然一季度营收下滑了10.41%,但其归母净利润却同比增长了7%,扣非后的净利润更是同比增加了18.56%。就背后原因分析,净利润的持续增长显然与公司产品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全球份额持续提升有关。一季度,宁德时代毛利率为26.42%,同比增加5.15个百分点,创下过去十个季度新高。

  相比之下,阳光电源虽然规模小于宁德时代,但其不仅一季度营收、归母股东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0.26%、39.05%,且2023年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也同比增长了79.47%和162.69%。分析阳光电源连续两期财报业绩大增原因,与其全球光伏逆变器龙头定位有关。近两年,新能源市场建设持续高热,让阳光电源的出货量一直维持高位,仅2023年的出货量就达130GW,同比增长68.83%。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季度储能概念股业绩前十公司中,中国能建是惟一能够实现营收和归母股东净利润均能两位数增长的公司,两项指标分别同比增长了10.04%和31.71%。就原因看,这与中国能建的新能源与综合智慧能源收入及投入延续高增,毛利率延续改善有关。一季度,中国能建新能源与综合智慧能源收入296.1亿元,同比增长34.5%,占公司总收入的30.4%;投资47亿元,同比增长60.4%。新能源与综合智慧能源业务收入及投入延续高速增长。一季度毛利率为10.7%,同比增长0.6百分点。一季度新签合同额3678亿元,同比增长24%。

  当然,对于储能企业来说,研发费用投入的多与少基本上也能反映一家公司在行业中地位。据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披露,研发费用排名前十的企业依次为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国能建、格力电器、上海电气、东方电气、亿纬锂能、国电南瑞、欣旺达、汇川技术,这些公司多数都进入净利润前二十名单。统计数据显示,这十家企业合计研发费用965.7亿元,占307家储能概念股研发费用合计的54.6%。其中,比亚迪、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分别高达395.75亿元和183.56亿元,远远领先其他公司。

  “出海”成行业“第二业绩增长曲线”

  [进入夏季用电高峰后,海外储能装机节奏开始加快。在储能需求有望维持高景气下,相关公司年内业绩增长获得支撑。]

  海外市场储能市场重新升温。近期,七国集团(G7)气候、能源和环境部长会议落下帷幕。会议声明指出,将敦促非七国集团国家在明年年初之前提出2030年以后的新减排目标。“为实现在2030年年底前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当前3倍的目标,计划将通过蓄电池等存储的电量提高至目前的6倍以上、即1500千兆瓦。”

  “国内招标量延续高位,欧洲大储项目活跃,我们认为未来全球储能需求有望维持高增。此外,海外多地峰谷价差拉大,我们看好海外储能资产充分受益于高电价差,投资盈利确定性增强,而户储或需等待行业去库周期的结束。”中金公司在最新研报中表示。

  “近期进入夏季用电高峰后,海外储能收益十分可观,装机节奏有望加快。”国金证券认为,全球可再生能原在过去几年飞速增长后,各国对于构建更可靠灵活电力系统的诉求空前强烈,由于大型储能系统能够提供电网级的调节服务,如频率调节、峰值负荷管理、紧急功率支持等,更能受到电力公司的青睐,以往户储强势的市场如欧洲、澳大利亚在2023年之后纷纷将规划重点转移至大型储能。“预计2024年全球大储装机有望达到150GWh,同比增速接近翻倍,户储装机16GWh,工商业储能14GWh。”

  华泰证券指出,美国3、4月装机量同比高增,建设进度过半的项目占比显著提升。“我们认为中美市场2024年储能装机有望维持高增,相关标的年内业绩存在支撑。欧洲户储去库仍在进行,维持库存将在2024二季末至三季度回归正常水平的判断。”

  显然,在国内市场份额一定的情况下,海外业务若出现增长,对于储能公司而言是一个重要的业绩贡献支撑点。

  据307家储能概念股2023年报数据,目前存在港澳台及境外业务收入的公司有232家,占比达75.6%。绝对金额上,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国能建、苏美达、阳光电源等公司港澳台及境外业务收入排名居前,其中,港澳台及境外业务收入达100亿元以上的公司有19家,而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国能建分别以1602.22亿元、1209.92亿元、561.24亿元位列前三甲。

  从港澳台及境外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看,占比在80%以上的公司有8家,占比分别在83%~99.27%之间,比如艾罗能源的港澳台及境外业务收入占比达99.27%、安克创新达96.36%。整体上,港澳台及境外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在30%以上的有59家。

  就2022年、2023年港澳台及境外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变化看,有109家公司港澳台及境外业务收入占比得到提升,其中,玉龙股份、科陆电子、赢合科技、孚能科技、民德电子等9家公司2023年港澳台及境外业务收入占比相比2022年提升了10百分点以上。其中,玉龙股份港澳台及境外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54%提升至2023年的52.6%,科陆电子的港澳台及境外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4.73%提升至2023年的45.77%。

  具体公司来看,宁德时代2024年一季度全球份额37.1%,同增2.9百分点,海外市占率27.5%,超越LGES成为全球第一。目前公司海外产能稳步提升,在电池产能方面布局欧洲与美国,在欧洲建设德国图林根和匈牙利两大生产基地,积极开拓欧洲市场,随着欧盟《新电池法》的发布,为欧洲电池产业链发展理清目标与要求,预计伴随欧洲产能建设的推进和逐步投产,将为公司在欧洲的发展提供坚实助力。在美国为了兼顾美国客户的需求和美国IRA法案要求,公司提出以LRS模式推进在美国的合作,已与福特等汽车公司达成合作。

  阳光电源2023年海外收入占营收比例为46.19%,虽然在金额上相比2022年增加了143.07亿元,但占比数据相比2022年却下滑了1.17个百分点。目前来看,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全球发货10.5GWh,发货量连续八年中国企业第一,已经成为全球一流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此外,公司2023年度海外市场储能PCS和储能系统出货量也均排名第一。

  金盘科技的主营业务包括变压器系列及输配电、储能系列、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等。在储能业务方面,公司发展迅速。据公司2023年报,公司储能业务发展强劲,通过完善研发体系和加大投入,构建了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全应用场景体系。2023年新承接储能订单约6.4亿元(不含税),同比增长145%。年报还披露,公司2023年外销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80%,占比从2022年的14%提升至2023年的18%。

  东方电子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公司2023年新能源及储能业务收入3.4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62.36%。报告期内公司快速响应新能源业务市场需求,开发的一系列新产品已投入现场运行,储能产品也已逐步形成系列化,其中国内单机液冷容量最大的1500V/2000kW集中式构网型储能PCS已在山东省东营区域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中实现应用。出海方面,2023年公司实现海外营收3.7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提升至5.77%。2023年公司海外业务毛利率为30.68%,同比显著提升7.15百分点,未来有望持续为公司提供业绩增量。

  (文中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