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并网装机规模高达44.60GW/111.63GWh。在新增装机再次翻番的同时,网侧、源侧、用户侧多元化应用之势也进一步夯实。而源侧的应用中,风储、光储、风光储大基地、风光水火储、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更是丰富多样。 伴随储能应用场景愈加多元的发展之势,储能应用时更多的附加价值也将被逐渐被发掘、探索。例如,在传统的以电能交易为主的服务以外,储能碳交易的价值也开始进入经营者的视野。 采日能源副总经理付海明表示:“未来储能应用将向源网荷储碳一体化趋势发展,储能的参与要素会更加多样化,技术壁垒、服务要求也更高,电站的优化策略、计算模型都将更加复杂”。 储能的运营,需要结合多样化的服务主体的需求,需要在多样化的电力市场交易中寻找最优策略,甚至还需要探索未来更为复杂的“电碳协同”市场。发挥储能调节本质,实现多重收益,实现全生命周期收益最大化,储能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系统集成商而言,其竞争力将不再仅局限于系统集成与设备销售,而是需要向更广阔的能源运营领域拓展。采日能源作为行业先锋,凭借其“4T技术”和三大核心服务,正在引领这一转型浪潮。 能源运营坚定者 采日能源的思考与实践 付海明在采访中透露,市场发展的趋势、业务发展的必然性、采日能源的核心优势三者的结合,是采日能源坚定做能源运营的原因。 中国储能市场的发展,从此前新能源强配储能阶段,已经发展至如今的取消强配阶段,而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在不远的将来势必要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源网荷储碳多元应用阶段。 新能源强配储能,带来了储能产业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但“建而不用”,电站调度运行不足的问题始终没得以解决。根据中电联数据,2022年,电化学储能项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仅为12.2%,2024年三季度,利用指数增加至37%,虽然有所提升,但仍有绝大部分的容量并未被有效利用,储能的价值仍未充分挖掘。 当前,新能源全面入市,强配储能取消,无论是新能源,还是储能,经营模式都将面临巨大的变革。新能源与储能联合运营,是否会在电力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独立储能作为新型主体参与市场,是否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一切,都有待储能深入参与电力市场去检验。 但毋庸置疑的是,作为不产生电能,以提供各类调节性服务创造价值的储能,其发展已经绕不开正在逐步完善中的电力市场。而根据采日能源的判断,在不远的未来,用户侧关注的“碳”变量还将进一步加入储能运营之中。多元化场景、多变量市场,将不断提高储能行业的技术壁垒与管理壁垒,对储能服务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采日能源以4T技术:IT信息化技术、OT运营技术、ET能源技术、CT碳技术为基石,构建新型能源互联网平台,提供运行监控、数据测算、故障诊断、信息交互、协调优化、运营管理等服务,立足当下电力市场交易,锚定未来的源网荷储碳多元应用,以全面的“能源运营”理念打造储能运营,致力于实现储能资产价值最大化,既是时之所需,也是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探索储能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之所在。 “市场一定是向着运营发展,储能交易也必然向着多元化发展”,付海明表示,“运营是实现长期价值的核心,采日能源依托运营能力,把原来的设备销售的模式拓展为投、建、营的业务模式,是更为健康、长久的发展之路”。 锚定电碳协同市场 提供数字化、交易化、金融化服务 围绕“以调节为本质”的核心理念,采日能源以“4T技术”的新型能源互联网平台为基座,采日能源锚定电碳协同市场,已经形成了数字化应用、电碳交易服务及资产金融化三大核心服务。 数字化应用,全生命周期收益最大化 采日能源通过IT新型能源互联网平台,实现海量设备快速接入管理并聚合存储海量数据。通过数字化应用技术,进行安全监控、故障诊断、智能运维,确保储能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然后根据收益预测、效率预测、经营预测、风控预测等全景指标预测实现管理精准决策,通过优化模型、产品、策略、诊断等全景指标分析实现运营收益优化。 电碳协调交易服务 当前,虚拟电厂更多实现的是电能量交易中需求响应的服务,通过及时响应帮助电网削峰填谷,维持稳定以此获取收益,当前深圳、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虚拟电厂基本实现了商业化,逐渐走向更加成熟的阶段。 采日能源业以提高增值收益、降低预测偏差、交易误差最小化为服务指标,在以上区域均投资运营了虚拟电厂项目。深度布局电能量市场,并瞄准未来“电碳协同”的应用场景长足发展。付海明表示,未来可通过虚拟电厂将电能量市场与碳市场进行打通,把碳排放纳入到虚拟电厂中,用绿电交易进行抵消,实现电碳协同。 增值-资产金融化服务 同时,采日能源也会帮助客户进行项目评估,通过资产数据评估、资产风控评估、金融保险化服务及资产证券化服务,为资产方提供金融化服务支撑,降低资产全生命周期投资风险,增强资产决策能力。 全球交付储能系统超10GWh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储能中国网 www.cnnes.cc